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俭为美,奢为罪”,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赞美和崇尚勤俭节约,鄙视和厌恶奢侈浪费。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早在春秋时期,勤俭节约就作为一种公德,为智者仁人所大力倡导。《论语》中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即孔子认为温、良、恭、俭、让是五种好品德,而“俭”就是指节俭。孔子认为,人具有了五种品德,就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后来墨子也极力主张要在衣、食、住、行、丧葬等方面“制为节用之法”,节用即指“俭”,孟子认为“节约”符合“天德”,而奢侈浪费是“亏夺人衣食之财”,侵害别人的生存权。《左传》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把俭朴作为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把奢侈看成是一切“恶”的根源。后来的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更是把勤俭提升到一个高度,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熹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传之后人;毛泽东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理念之一。

“勤俭”本身包含着两个方面,“勤”就是尽力地、不断地去做,坚持不懈地为一种追求而奋斗,这是事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俭”,一般来说,多指在生活用度上的俭朴和节约。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概括说来,“勤俭”也就是勤劳而节俭。勤俭既是公民道德的一种基本规范,又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建国方针。我国传统美德认为,“勤俭”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俭朴”不是“吝啬”,而是一种“节制”,是把钱花在应当花费的地方。一个具有俭朴美德的人,不但不会以“俭朴”为“寒酸”、为“吝啬”、为“低人一等”,反而把“俭朴”视为一种高尚的境界,并从中培养和陶冶自己“以奢侈为辱、以俭朴为荣”的情操。

相传,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着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他一生勤俭持家,日子过得无忧无虑,十分美满。吴成临终前,把一块写有“勤俭”二字的横匾交给两个儿子,告诫他们说:“你们要想一辈子不忍饥挨饿,就一定要照这两个字去做。”后来,兄弟俩分家时,将匾一锯两半,老大分得一个“勤”字,老二分得一个“俭”字。

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悬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五谷丰登。然而他的妻子过日子大手大脚,孩子们常常将白白的馍吃了两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没剩一点余粮。

老二自从分得半块匾后,将“俭”字当作“神谕”供放中堂,却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他疏于农事,又不肯精耕细作,每年所收获的粮食自然不多。一家人尽管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但日子过得还是很艰难。

有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俩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将“勤”、“俭”二字踩碎在地。这时候,突然有一张纸条从窗外飞进屋内,兄弟俩连忙捡起一看,只见上面写道:“只勤不俭,好比端个没底的碗,总也盛不满!只俭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挨饿受穷!”兄弟俩恍然大悟,原来,“勤”、“俭”二字不能“分家”,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训以后,兄弟俩将“勤俭持家”四个字贴在自家门上,提醒自己,也告诫妻子儿女身体力行,此后他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其实,历史上,勤俭节约的故事不胜枚举。

毛泽东一生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简朴。他的一件睡衣甚至补了73次,穿了20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主动减薪、降低生活标准,不吃鱼肉、水果。

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至今仍流传着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着香;小葱豆腐,意味深长,一清二白,贪官心慌。”朱元璋给皇后过生日时,只用萝卜、韭菜、青菜两碗、小葱豆腐汤宴请众官员,而且约法三章:今后不论谁摆宴席,只许四菜一汤,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然而现在,有很多人非常奢侈浪费。他们请客为了撑排场,虽然只有几个人,却要点一桌子的菜。最后,一大堆菜没吃完,没办法,只好全部倒掉。这样做既浪费了钱财,又浪费了食物。

节约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好像并不多,但是这一点一滴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下来的数字也慢慢增大,用不了多久,这数字一定会大得惊人。东西都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每人每天都浪费一点,可想而知,那将是多大的浪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它牢记在心头。一个真正明智、懂得勤俭节约的人,会为未来打算,即使在自己面临“好运气”的时候,也会为将来可能降临到自己家庭和自己身上的不幸做些准备;而一个没有头脑的人,根本不会为将来着想,不会考虑到明日可能的艰难,只会把自己的全部都花光用尽。

勤俭节约不仅会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比如: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使精明谨慎成为人的显著性格特点;使人拥有安逸闲适平和的心态。勤俭节约的人基本上不会贪婪、吝啬、自,也不会做违法乱纪之事。

勤俭节约要求金钱被“妙用”而不是被“滥用”——金钱必须通过正当手段获取并应精打细算地花费。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不仅适用于金钱,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比如合理地使用时间、精力,都需要勤与俭。勤俭节约意味着科学地管理自己,合理支配自己的时间与金钱,明智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

如果你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德,那么就意味着你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自己的人生,意味着你拥有了很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谨慎小心、深谋远虑、聪明机智以及独创能力。

但是,在现代社会,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在很多人的心中越来越被弱化了。不少人把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在一些人膨胀的虚荣心和无穷尽的物质欲望面前成了一句空谈。孩子们不知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一些不正之风正在侵袭,一幕幕攀比斗富的闹剧时时上演,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其实,勤俭节约并不是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的,也不是需要很高的智力或非凡的德行才能做到的,它需要的是从小培养,在生活中约束自己贪图享乐的念头。它不是下一次强烈的决心就能做到的,必须要一点点地进行自我克制,如少喝一瓶饮料,少吃些零食,少穿件漂亮的衣服……这样慢慢地就能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我们在生活中有大量可以节俭的地方。比如在洗盘刷碗、洗脸刷牙、洗发洗澡、冲洗厕所的时候,你可曾想过,是否还能节约一滴水?是否在使用电灯、电话、电视机的时候,还能节约一些电?

节约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如果我们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全国13亿人,一天就是1300万元,一年就是50亿,这么大一笔钱可以做很多利国利民的事了。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上的有识之士从家族兴衰、社稷兴亡、朝代更替的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到的深刻启示,也是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兴衰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初期,生活上非常节俭,他吃的是一般的饭食,穿的是一般的布衣,不贪图奢侈享乐的生活,而把精力用在修建长城、防止匈奴入侵、确保人民的生活安宁上。这时的秦国强大富裕。但到了秦朝末期,二世皇帝胡亥则不仅不俭,反而大奢。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建造阿房宫,用于享乐和游玩,最终国家倾覆,秦朝灭亡。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们的国家并不富裕。全国还有很多人未能解决温饱,还有很多人的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有不少贫困地区教师发不出工资,孩子上学缴不起学费;有不少地方要靠中央的财政补贴维持生活。“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我们国家毕竟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即使达到小康水平,也谈不上富裕;即使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没有理由可以奢侈浪费。毛泽东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节约建国,节约办一切事业”;邓小平同志也多次讲道:“我们是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因此,“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不能丢。

“勤是甘泉水,俭是聚宝盆。”勤俭节约不仅是在物质条件匮乏时的“权宜之计”,它也是一个当代公民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是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道德品德和精神状态,更是一个进步社会所应当倡导的文明风尚。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逆境之中,还是在条件优裕的顺利之时,这种道德要求都不会过时,也不应当过时。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繁荣昌盛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社会是难以长治久安的;一个没有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每个人都是浪花里的一滴水,无数滴水汇聚起来,才能成为澎湃汹涌的浪涛,才会有波澜壮阔的大海!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无数个有限组合起来,便是无限,便会产生无坚不摧的力量。

如今,为了弘扬勤俭节约精神,人们将10月31日定为“世界勤俭日”。这一天,世界各地都会组织宣传、讲座,总结节约的硕果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使勤俭节约的精神发扬光大,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每个人都应认识到“节约不分大小,浪费都是大错”,培养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是我们自己终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让我们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为创建节约型国家、节约型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