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但由于环境、经历等不同,人在成长后习性便产生了重大的差异。“性”,是人的原始本性。“习”,则指后天之性,是人性社会化的结果。“习”因人而异,受后天等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产生了不一致的地方等因素。因此,孔子在《论语》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因为后天因素导致差异,便相差很远了,但如果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好的。选择居住时不跟有仁德的人做邻居,怎么称得上明智呢?这说明,孔子很重视环境对人后天之“习”的影响。他认为,居住的地方要认真选择;交往的朋友也要审慎地进行筛选。
“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讲述了古人对孔子的“里仁为美”思想的高度重视。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后人尊称他为“亚圣”,在人们的心目中,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
但是,孟子小时候很顽皮,很贪玩,不愿学习,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闹闹。他的母亲为了他的教育问题,时常感到苦恼,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思。
最初,他家住在一所公墓附近。由于耳闻目睹、经常接触的缘故,孟子和邻居家的小朋友学会了祭祀之礼。于是,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模仿那些出殡送葬的人,又哭又号,又跪又拜,玩举行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发现了这一情况后,连连摇头说:“唉!这个地方怎么能继续住下去呢?”
于是,他们搬家了。他家搬到了街市上,离一个热闹的集市不远。由于孟子和邻居家的小朋友经常出入集市,甚至集市里玩,因此很快就学会大人做买卖的那一套,你装买主,我装卖主,你吹牛,我夸口,把小商小贩招揽客人的模样学得惟妙惟肖。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学成了这样,又皱着眉头连说:“不行,这地方也不行,还得搬家。”于是,她又开始东奔西走找居住地。
终于,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孟子耳闻目睹的都是学校中的事,学着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游戏,很快,孟子就变得彬彬有礼、勤奋好学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孟子开始孜孜不倦地用心读书,会心地笑了,她说:“这才是适合居住的地方啊!”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孟母的不凡之处,她深知一个人的才智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锻炼,她重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试想,如果没有“孟母三迁”,就不一定会有后来的“亚圣”孟子。
下面这个“高价买邻”的故事,同样印证了“择邻而居”的重要性。
南朝时,有个叫吕僧珍的人,是个饱学之士,他生性诚恳老实,待人忠实厚道。吕僧珍家教极严,他对每一个晚辈都耐心教导、严格要求、注意监督,所以他家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待人和气、品行端正。吕僧珍家的好名声远近闻名。
南康郡守季雅是个正直的人,他为官清正耿直,秉公执法,不愿屈服于达官贵人的威胁利诱,为此他得罪了很多人,一些达官贵人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去他。后来,季雅被革了职。
季雅被革职以后,一家人只好从宽敞的大府第搬了出来。但到哪里去住呢?季雅不愿随随便便地找个地方住下,为此,他颇费了一番心思,四处打听。
很快,季雅就从别人口中得知,吕僧珍家是一个君子之家,家风极好,不禁大喜。季雅来到吕家附近考察,发现吕家子弟个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理,果然名不虚传。
说来也巧,吕家的邻居要搬到别的地方去,打算把房子卖掉。季雅赶快去找这家要卖房子的主人,说自己愿意出高价买下房子,那卖房子的人家很是满意,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于是季雅将家眷接来,与吕僧珍做起了邻居。
一次,吕僧珍过来拜访新邻居。两人寒暄一番,谈了一会儿后,吕僧珍问季雅:“先生买这幢宅院,花了多少钱呢?”季雅据实回答。吕僧珍很吃惊:“据我所知,这处宅院已不算新了,也不很大,怎么价钱如此高呢?”
季雅笑了,回答说:“我这钱里面,十分之一的钱是用来买宅院的,十分之九的钱是用来买您这位品德高尚、治家严谨的好邻居的啊!”
季雅宁肯出高得惊人的价钱,也要选一个好邻居,这是因为他知道环境对人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好邻居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好的风气。
生活的环境是愉快和谐的还是会导致人学坏的,身边的朋友是经常鼓励支持你还是经常贬损你,这些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与命运。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功者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同样成功的人士,差别只是成就的大小;而平庸者周围也都是些平庸的人。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等外在因系,对于一个人各方面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让自己进入进步的氛围中,努力接近鼓励你、有正确思想的人。这些人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若你与和成功的人为伍,相信对你日后的成功会有莫大的帮助。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