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揭示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那就是人应当多从他人角度考虑事情,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也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之一。人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需关注他人的存在,要有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概念,切勿有高人一等或施恩他人的想法及做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理念从浅层次上说,是指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送给”别人;从深层次上说,则是一种换位思考。人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如果你不想别人以你不喜欢的方式对待你,那么,就不要以此方式去对待别人。
我国古代有众多“推己及人”的先贤,像“大禹治水”故事中的大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的崇高典范。
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结婚。当他想到治水的紧迫性时,告别妻子,率领27万治水民众吃住在治水前线。他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大海,消除了水患,创造了流芳千古的伟大成就。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白圭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我一定能比大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白圭的行为只为自己着想,不为他人着想,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大禹的推己及人的思想,值得人们钦佩和效法,而白圭的想法是强加于人的表现,不值得提倡。
春秋战国时魏国与楚国交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
魏亭的亭卒勤劳,每天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比较懒,瓜秧又瘦又弱,长势很不好。
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一天夜里,偷跑过去把魏亭的瓜秧全都扯断了。魏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打算也过去把楚亭的瓜秧给扯断!
宋就说:“这样做显然是很卑鄙的!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要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好,而且你们这样做的时候,一定不要让他们知道。”魏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后,才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魏亭的人在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被魏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魏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后来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上例中的宋就之所以处理好了与对手的关系,正是因为他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会形成尊重、理解的氛围,对于人际交往和社会和谐有很大助益。
总而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体现出来的仁爱之德,对于个人自身的发展、对于建设文明的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身体力行,大力加以弘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