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明白,每个初入道的人总是“新人”。不要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那种根深蒂固“尊老爱幼”观念,就是从“能者为师”这个角度来说,“老人”总比“新人”干的时间长,看到的、干过的多,所以,作为一个新人,多干点、苦干点,这又有什么不应该的呢?
可能不少人都知道这个故事:
过河的时候,一位哲学家上了一位船夫的船,途中,哲学家问船夫:“你知道宇宙论吗?”
船夫如实回答:“不知道。”
哲学家又问:“你知道认识论吗?”
船夫又如实回答:“不知道。”
哲学家开始叹息了,评价说:“如果这样,你已经失去人生三分之一的价值了……”
船夫很茫然地点点头,哲学家继续问船夫:“那么,你懂得人生的意义吗?”
船夫只好回答:“不懂。”
哲学家评价说:“这样的话,你又失去了人生价值的三分之一。”
船夫感到有些奇怪,看了哲学家一眼,哲学家又问:“你懂得信仰和美吗?”
船夫还是说“不懂”。
哲学家于是大发感慨说:“你又失去了人生三分之一的价值……”
突然,船触礁了,船底破了一个洞,水涌上来,船夫忙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
哲学家很紧张,结结巴巴地回答:“不会……”
船夫于是笑着说:“如果这样,你就可能失去人生的全部价值了……”
不少刚刚找到一份并不一定称心工作的年轻人,他们的工作态度跟故事中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很相似。他们自己以为,自己接受了专业的教育,掌握了专业知识,别人要么可能知识老化,要么思维迟钝,唯有自己才是人才。于是经常口出狂言,开口闭口就是“人生格言”,一副“洞察世界”“明察秋毫”的架势。这一切,不仅给人一种不成熟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一旦踏入社会,一旦开始工作,这种人就会发现,在很大程度上,自己的所谓“知识”却很难找到“用武之地”,有时甚至格格不如,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哲学家,除了夸夸其谈以外,对于实际工作往往束手无策。
这除了现在的学校教育与实际脱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的问题,比如心态、处事技巧等。刚获得工作的人员,通常踌躇满志,希望大展身手,这种心态常常把自己看得太重,看不清自己。如果总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对工作挑三拣四,“大事做不来,小事也不做”,放不下自己所谓的架子。
这不全怪这些人摆不正工作的心态,因为除了有自身原因,还有社会的、家庭等方面的因素。
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有了学历就等于有了铁饭碗,就是所谓的“国家干部”。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父母都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起来。在那个年代,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哪怕是现在普遍不被看好“中专”,也是能够“光耀门庭”的。在那个年代,特别农村,只要考上一个学校(大学、中专),就能改变户口的性质(农业户口变成居民户口)、享受助学金、奖学金等。特别诱人的是只要不出现意外,毕业了国家包分配,从此端上了铁饭碗,虽然俸禄微薄一点,但是一看左右周围,常常足以引起自豪……
可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十年寒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即使有幸考上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可能出现“卖肉明星”或者“练摊医生”的情况。特别要命进入大学不仅不分配工作,上大学必须交不菲学费,乃至教育行政部门“下令”开辟绿色通道,不准贫困学生不能入学的现象发生。
因此,新员工必须首先认清现实,把自己当学生,把工作环境当学习的场所,虚心学习,就能开好步,起好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