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闵斯特堡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闵斯特堡

尤格·闵斯特堡(Hugo Munsterburg,1863—1916)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当代哲学中价值论的先驱者之一,美学上的主要功绩在于提出了“孤立说”。早年从师于著名心理学家冯特(W.Wundt),以后在弗莱堡任教,1892年去美国哈佛大学任教。主要著作有: 《心理学的任务和方法》 (1891年), 《心理学和生活》 (1899年)、 《心理学的基本特征》 (1900年)、 《美国人》 (1903年)、 《艺术教育原理》 (1905年)、 《价值哲学》(1908年) 《心理治疗学》(1909年)、 《心理学和经济生活》(1912年)、 《心理技巧的基本特征》(1914年)等。

闵斯特堡在美学上所提出的“孤立说”主要见诸于《艺术教育原理》一书。该书的出发点就是针对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类精神生活的损害,而提出要张扬艺术教育。据此,闵斯特堡就在该书中以“科学中的关联和艺术中的孤立”为题,通过对科学和艺术的比较而界定了各自的特点,从而推出了主张艺术在于孤立对象的“孤立说”。

在闵斯特堡看来,科学的本质在于关联,科学研究就是使事物彼此之间发生关联,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他具体指出;凡科学研究不外乎对所观察到的对象进行分析,把对象分解为各种要素来描述它,然后对这些要素进行解释,一个科学家一旦把对象分解为各个要素,对之作了描述和解释,那么,他就认识了该对象,而科学中的描述和解释实际上从事着同一件工作,即都是要揭示对象间的因果关联,把对象分解为诸要素所作的描述,就是要揭示诸要素间的因果关联,而对事物的解释就是用所揭示的因果关联去说明事物,所以,科学的本质就在于探索事物间的关联。 “相对于人的智力而言,世界如果变成了一个相关的整体,那么,认识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例如,人们如果想要了解一个制度或一种宗教现象,就必须要找出它们与过去制度或宗教现象的联系,要了解一种思想,同样也必须找出它与前此思想之间的联系。

在闵斯特堡的心目中,科学是对因果关联的认识,除此之外,还有更高级的认识,即让事物完完整整地单独呈现在我们面前,把一切其它事物置于脑后,从而把握它的真相,体验它的生命,这种认识不是认识事物间的因果关联,而是认识事物自身完满的个性和深层的底蕴,这就是艺术活动。

闵斯特堡认为,艺术与科学不同,它不在关联而在孤立,它断绝对象与一切其它事物的关联,让它单独填满我们的心房,除了容纳它之外,不使我们的心房为其它任何事物留有余地,这种艺术活动在对象上就使对象完全孤立,在主体上就使主体获得了完全的安息,即只沉浸于眼前这个对象本身中,而没有任何企求他物的欲念。因而,孤立对象也就是美感的根本内容所在,为心灵孤立对象也就等于使对象变美,所以,美感的具体内容也就是,只孤立地让对象本身充满着心灵,除此之外,不再有其它任何事物的观念进入心灵,而审美主体只对这对象本身感兴趣,在时空之中并不涉及任何外于它的事物。因此,艺术活动乃至一切审美活动,并不在于推断对象发生在未来的变化,而在于领受其当前所处的状况。由此,审美能力也就是孤立对象的能力,让对象单独填满我们心房的能力。

科学和艺术尽管有此完全不同的特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科学和艺术的对象一概都不是我们直接经验到的世界,无论是使对象和他物发生关联,还是使对象与他物断绝关联,它们都是人为的结果,是人按照特定目的意图对对象所作的转变。在科学活动中,转变对象就是使对象和他物发生关联;在艺术活动中,转变对象就是使对象断绝一切和他物的关联,从而显现其自身的真相。

在闵斯特堡那里,科学在于关联,但并不是一切关联都是科学活动的结果,例如梦幻般的关联就不是科学活动的结果;同样,艺术在于孤立,但并不是一切孤立都是艺术活动的结果,例如孤立地沉溺于感官享受之中就不是艺术活动的结果。因为,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在闵斯特堡看来都是独立于个人欲望和幻想的。基于艺术具有这种孤立对象的特性,闵斯特堡在《艺术教育原理》一书中便大张旗鼓地倡导要对现世青年进行艺术教育,以培养他们孤立对象的能力,不要热衷于现世功利。可见,闵斯特堡在美学上所提出的“孤立说”,实质上是要通过对艺术审美特性的揭示,去实施其社会教化理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