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湖心泛月记
林纾
杭人佞佛,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有司不能禁,留涌金门待之。
余食既,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箫,遂以箫从。
月上吴山,雾霭溟濛,截然划湖之半。幽火明灭相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微细,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止焉。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袷衫,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续也。
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寥,恨赤壁之箫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夫以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东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为之记。
林纾主张散文要有诗的意境。他在《春觉斋论文·应知八则·意境》中指出:“文章唯能立意,方能造境。境者,意中之境也。……意者,心之所造;境者,又意之所造也。”又在《春觉斋论画·论画十二忌》中说:“境无忌夷险。凡写山水,宜在出新意境。”可见,他十分强调意境要表现出作者对社会生活或自然景物新鲜独到的体验与感受。一句话,意境要新。《湖心泛月记》便是一篇写出新意境的佳作。
文章的标题新,不落俗套。本是湖心泛舟,作者却命题为湖心泛月。这不仅点明全文是突出写月,而且逗出诗情画意。
文章的主旨新。前人记夜泛,或写悲或写乐,或写闲逸散淡情致,或杼超然旷达胸怀,或诉孤独苦闷心境。如此文提到的宋代作家苏轼的《夜泛西湖五绝句》、《赤壁赋》。林纾这篇文章却别开生面,写幽人、幽情、幽景,文眼是一个“幽”字。
文章的构思新。标题是湖心泛月记,开头一段却泛写杭州市民在佛诞日夜进香于三竺诸寺的盛况。表面看来,与标题和后文内容毫不相干。但我们读完全文,细加思考,便恍然大悟这一段文字的妙处。杭人佞佛之俗,正反衬出作者月夜游湖之雅;阖城士女进香佛寺的热闹场面,恰与作者湖心泛月的宁静气氛前后对照。这就更有力地烘托出清幽意境。
说它构思新,还有一层意思,这就是作者吸取了苏轼《前赤壁赋》中对游客吹箫的精采描写,而又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予以改造、发展、丰富。苏轼写箫声仅一处,即:“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连用六个比喻,形象地表现出箫声的悲哀凄凉,这是作者对他当时心境的绝妙写照。而林纾写箫声,却在泛舟的过程中分几次表现,穿插于对月色、柳影、蝉声的描绘之中,让它们互相映衬,借以烘托月夜西湖清幽、静谧的氛围。可见,虽同写游客吹箫,描写的目的、方法各不相同。林纾在文中说:“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此言不虚。他所写的景色、情调、氛围,表现手法,艺术风格,均与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夜泛西湖五绝句》迥然有别。林纾是力求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意境的。
文章最新奇、灵动、多变、美妙之处,便是第三段对泛月的描写。作者先写月上吴山,雾气弥漫,笼罩了半个湖面;雾气中,依稀看到点点灯火,忽明忽暗,在几只画舫上闪烁,为月夜泛湖点染出一个如梦般朦胧的环境氛围,饶有水墨画的韵致。继而写箫声。同游友人陈霞轩在湖心吹箫,声音微细,再加上风的阻遏,更断断续续,不能畅通,使人感到环境的幽静,气氛的凄凉。忽而,气雾消散,月色清朗雪亮,把湖水照耀得如一块纯碧的美玉。景色由暗变明,令人心旷神怡。接着写登岸,仍处处紧扣月色。“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一句,从人物的行动中带出月色。他们“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影”,浓密的柳树把月色遮蔽,画面又变得朦胧乃至黑暗。但紧接着一句:“柳断处乃见月”,月又重新露画,笑看着游人。“霞轩著白袷衫,立月中”一句,更是写月的传神妙笔!身穿白衫、风神散朗的吹箫人和一轮当空皓月相互映照,人与月融而为一,光华璀灿,晶滢透澈,多么富于诗情画意呵!接下去,“凉蝉触箫,警而群噪”二句,又借箫声、蝉噪,以声衬静。最后,作者将笔墨挥洒开去,拓展出一幅月色澄澈、画船聚拢、听箫和歌的开阔幽美景色,同文章首段“阖城士女皆夜出,进香于三竺诸寺”的闹俗场面遥相对照,意味尤为深长。这一段作为全文的主体部分,在叙写游湖行踪的过程中,描绘了雾气、幽火、画船、湖色、月光、柳影、箫声、蝉声、歌声、白衫吹箫客,景物意象多姿多采、不断变幻,画面忽明忽暗,音响时断时续,声色兼备,动静结合,荡漾其间的意味、情韵,具有荡魂摄魄、耐人咀嚼的艺术魅力。
这篇文章意境的新颖,还得力于作者炼字造语的新奇。例如,写箫声受风的影响,断续不畅,仅以“受风若咽”四字描状,极精警凝炼。“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两句,更立意新颖,造语奇妙。作者将自己对箫声的感受移注于湖山,说湖山为箫声触动,仿佛突然间从炎夏进入中秋,显得凛凛生寒,从而非常强烈地传达出自己的凄清、悱恻之情。“月中湖水纯碧”,“纯碧”二字极鍊,状景逼真如画。“霞轩著白袷衫,立月中”,又在平淡的白描中表现出奇情奇景。“凉蝉触箫,警而群噪”二句,“凉”“触”、“警”、“噪”四字,都下得新奇而贴切。“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不说幽人喜游湖山,反说湖山遇到幽人游历,从而突出湖山具有吸引幽人的美。这一系列新奇的句法,皆可见出作者以意造境的灵心妙笔。
文章结尾,感慨湖山之美,乃幽人雅士千古同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追求及其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也闪烁着作者对于自然与人生作哲理思考的光彩。这一段抒情议论文字,幽默活泼,充满了谐趣。作者表白说自己并非仿效苏东坡的幽情雅兴,却又预言“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真是机智溢露,谐趣盎然。作者的预言不久便得到证实。在他逝世的前一年(即公元1923年),俞平伯、朱自清这两位年青的现代作家夜泛南京的秦淮河,同赏灯影月色,同听笙歌妙曲,写出了两篇同名游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两篇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游记散文在构思、章法上,似乎都曾漫润于林纾的《湖心泛月记》。而《湖心泛月记》按其艺术构思和描绘重点来看,不是也可以题为“箫声月色中的西子湖”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