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任:游敬亭山记
王思任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不道宣城,不知言者之赏心也。姑孰据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从青山讨宛,则曲曲镜湾,吐云蒸媚,山水秀而清矣。曾过响潭,鸟语入流,两壁互答。
望敬亭绛雰浮嶾,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动。既束带竣谒事,乃以青鞋走眺之。一径千绕,绿霞翳染,不知几千万竹树,党结寒阴,使人骨面之血皆为醟碧。而向之所谓鸟啼莺啭者,但有茫然,竟不知声在何处。厨人尾我,以一觞劳之留云阁上,至此而又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往还”造句之精也。眺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
日暮景收,峰涛沸乱,饥猿出啼,予憟然不能止。归卧舟中,梦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围,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通嵌其中,榜曰:“敬亭”,又与予所游者异。
嗟乎!昼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长。回视霭空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梦,而梦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记之尔。
宣城的敬亭山,既无泰山之雄、黄山之奇,也无华山之险、庐山之秀,但自谢脁任宣城太守吟咏之后,“遂使声名齐五岳”,后来李白又慕名而来,写了一首《独坐敬亭山》,声价更高。古代旅游,素有“山以贤称,境缘人胜”的文化心理,王思任正是缘于这种传统心理,在谢脁、李白的感召之下,于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游览敬亭,写下这篇游记。
作者这次出游,是由姑孰(今安徽当涂县)沿姑溪经青山,入宛溪(今水阳江)过响潭而至宣城的。所以第一段主要记叙赴敬亭山途中景色。他和谢朓由建康经长江赴宣城的路线不同,但欣然而往的心情是一样的,故而落就引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的两句诗。接下去依次写途中所见景色,姑溪的山魁水怒,宛溪的山清水秀、响山响潭的空谷鸟语,宛如一幅山水长卷,渐次展现出来。写景语言不多,但能把握景观特点,绘声绘色,颇有意趣。
文章的第二段,写敬亭之游。随着行程的延展,敬亭山已遥遥在望,只见峭峰重叠,清雾浮绕,空灵高远,景色迷人,不觉心灵荡动,冥想胁下生翼,迅飞而去,急于一游的心情溢于言表。可是,“吏卒守之”而不得游,文势顿挫,继而谒请获准,便轻装快步奔去。山路弯弯,绿树翳染,霞现异色,修篁密林,寒气袭人,感到骨面之血皆为醟碧,几欲凝结。在这神骨俱寒的阴冷山林里,谢朓所描绘的鸟啼莺啭景色,茫然不知所在。此刻,作者感受到的是身入深林的奇异之趣,别是一种境界。在走过密林之后,来到留云阁上,烹鱼把酒,凭高远眺,云烟俱净,飞鸟杳然,又觉心旷神怡,另是一番情趣,于是联想到李白《独坐敬亭山》的诗句,细细品味,叹服其造句之精,写意之美,情不自禁地呼喊出:“朓乎白乎!归来乎!吾与尔凌丹梯以接天语也!”思出奇幻,语见奇警,神采高扬,陶醉于山景的至乐之情宛然可见。
第三段写下山归舟后的梦境。天色渐晚,山中景物在暮色苍茫中渐渐隐去,此际风起大壑,松涛交作,如汤沸波乱,而饥猿出啼,属引凄异,令人骨寒心惊,栗然而不能止。于是急急下山,归卧舟中,络绎写来,有情有景,笔到意至,简洁精到,巧言切状,颇见描摹之工。在睡梦中,飘忽之间,进入一个景色迥异的敬亭山。那情景奇异灵幻,“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宛如神仙府地。一篇游记,写出这梦幻世界,不仅是别出心裁,使文章摇曳多姿,平添奇异妙趣,而且流露出人生幻梦情调。
故而最后一段写追思梦境,再发议论。作者昼夜之间,两游敬亭,一为现实真境,一为梦中幻境,两者境界不同,一实一虚,情趣大异。在作者想来,两者虽是“昼夜相半”,然而有一种“牛山短而蕉鹿长”的幻觉。所谓“牛山”,乃用齐景公游牛山故事,见于《晏子春秋》。而“蕉鹿”,则事见《列子》,说郑人获鹿,恐人见之,因以蕉叶覆之,既而忘其所在,以为蕉叶覆鹿之为乃梦中之事,后遂用以喻真假难陈,得失无常。此处借牛山真境、蕉鹿梦境,抒写人生一世多为虚幻之感,分不清真境梦境,所以最后在回视杳霭幽渺的虚空时,心境更加惝恍迷离,因而说:“梦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之游非梦,而梦之非游也!”这几句意识朦胧而又充满人生若梦思想的语句,深具庄子“庄周化蝶”的神韵,灵幻变化,虚渺难测,然而又是性灵独抒,机杼自出,语含诙谐,思寄奇趣,令人冥想不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