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斯,圣-琼作品分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883—1975

【介绍】:

法国著名抒情诗人,后期象征主义*重要作家,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本名阿莱克西·圣莱热·莱热。生于法属西印度群岛的瓜德罗普岛。其父是律师兼营种植园。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了诗人对动植物、大海和自然的热爱。1899年随全家迁回法国波尔多地区定居。1904年中学毕业,升入波尔多大学。这一年他发表了他的第一首诗《克罗采图集》,从此开始了文学生涯。安德烈·纪德和保尔·瓦莱里*的诗对他很有影响。与此同时,他还研读法律与哲学,有时还从拉丁文翻译诗歌。这时他已认识了著名作家和诗人弗朗西斯·雅姆、保尔·克洛代尔*。1914年考入外交部。1916-1921年任法国驻我国大使馆秘书。在华期间,他和我国文人学者有较深的交往。他努力了解中国文明,还亲自去蒙古等地探访“丝绸之路”。这次旅游为他创作著名史诗《阿纳巴斯》打下了基础。1921年他奉调回国,先后任部长办公室主任、亚洲澳洲司司长。1933年升任外交部秘书长。这一时期由于外交公务繁忙,他基本上停止了诗歌创作。二次战时,德寇占领法国,他赴美避难。痛苦的流亡生活,使诗人重操旧业。战后,圣琼·佩斯到安的列斯群岛和加拿大等地旅游。这是他艺术生活的繁荣时期,完成了代表作,长诗《岸标》*(1957)。1958年他隐居法国土伦港东南的日昂半岛。同年,以古稀之年始成家室。1959年,法国文化部长马尔罗访美时向他颁发了法国文学大奖。1960年由于他的作品“那振翼凌空的气势和丰富多彩的想象,将当代升华在幻想之中”而荣获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他亲自到斯德哥尔摩领奖。与艾略特戴上所有的勋章相反,诗人摘掉了他所有的勋章,出席授奖仪式。1972年法国七星书局出版他的全集。1974年写最后一首诗《干旱》,从此结束了七十个春秋的写作生涯。1975年病逝。去世前,他把手稿捐给地中海沿岸的埃克斯市,并把未成稿付之一炬。

圣琼·佩斯的诗作宏伟、新奇、情深、意浓。他注意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法国古典诗歌。但1955年瑞典文学院为诺贝尔文学奖起草的圣琼·佩斯作品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他的诗作的风格十分接近后期象征主义诗人保尔·克洛代尔*。他们的生活际遇相似(都当过外交官,又都出使过我国),诗风也相似。他的诗歌颂人是创造历史的工匠;形象无清晰轮廓,又无条理,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是在歌颂新生,歌颂人类战胜自然,战胜灾害的伟大力量。这种方法实质是知觉与思想的结合,合乎后期象征主义的创作规范,这种宏伟、新奇、神秘的诗风酷似保尔·克洛代尔。

诗人除诗集《纪事诗》和《群鸟》外,还有长诗《征讨》(1924)、《流放》(1942)、《雨》(1943)、《雪》(1944)、《风》(1946)和代表作《岸标》(1957)。1972年,法国七星书局印行他的《全集》,结为《赞美集》(含《写在门楣上》、《克罗采图集》、《喜庆童年》、《赞歌组诗》四题),《诸王的荣耀》(含《咏一位王后》、《亲王的友谊》、《摄政王史》、《王储之歌》、《摇篮曲》五题),长诗《阿纳巴斯》(写于中国),《流亡集》(含《流亡》、《雨》、《雪》、《诗赠外国女友》四题),长诗《风》、《岸标》、《往事》、《百鸟》。此外还收有诗人在诺贝尔奖发奖仪式上的致词《诗歌》和佛罗伦萨市纪念但丁诞生七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诗人的讲演《为了但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