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情理中见风致——读陈超君散文集《凤凰于飞》
◎王晓静
读过作者的第一本散文集《你是生命哪味药》,深切地感受到了她细腻温婉的情怀,透露出对人生历程中诸多的思考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一点一点地对自己的轨迹进行剖析,写出了另一种药食同源的味道:触事皆是药石。读到第二本散文集《凤凰于飞》又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前一本的阅读体验,她笔触的延伸,给从药中散发出来的哲理融入新的体验,眼界开阔,胸襟敞亮,把一个弱女子成长为强者的过程,一一坦然地述说出来,为解开自己的心结,这样坦率地向别人吐露心声,读者能从中感受到散文写作真实的意义和价值。
全书四个唯美的小标题,以古典文化传统立起支柱,构桥架梁,颇有碧玉的情怀,更有放大的视野和如风散开的胸襟。
第一部分“咏而归”,以孔子与弟子在沐春时节的对话为核心,将人与自然最基本的关系中人对回归自然怀抱的向往,以《春天的仪式》一文呈现出来。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开头,把每个人心中潜隐最深的东西呼之欲出,与春天万物生发的趋势浑成一体。与之相对的另一篇《佛家的事》,以南寺与法门寺两个景点为景物承载,不由自主地托出心中的疑问与困惑,在人生的某个节点上,这样无解的问题,被自然的物相所解答,并不管人生旅途的风景里是否需要。
第二部分“思无邪”,基本以学校的学生和自己的同学作为中心人物来抒写,与学生日日相见的欣喜与厌烦,无不一一生动呈现。让读者看到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教师职业生涯里的无数风景,唯有时间在一分一秒地作证。她和他们在一起,她和他们共同渡过了高中三年非同寻常的日子,这其中还包括她作为一个母亲,操心女儿的过程,学生与女儿共同成为她工作的重心。一系列的匆忙,在《累了的时候》这一篇文章中都表现出来了,累了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无意义,心里的颜色不再是绿色的,而是布满雾霾,孤独、寂寞、憔悴、疲惫的身影,像极了一片秋天的树叶,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产生共鸣。《同学少年多不贱》,述说作者和大学同学二十年后相聚的快乐,每一个人存在记忆深处的青春年华和现在的生活状态,无不是曾经的中学与过往的大学青春时代之缩影。在眼前的学生身上是此时,在大学同学的身上是彼时,不同的时空如果能够重叠,他们又属于校园里,共同演绎人生的主角。
第三部分“游于艺”,开篇就现主旨《凤凰于飞》,这一篇是应邀为宁夏文艺界的一棵大树——张贤亮先生写的纪念文章。作者用她充满敬意的笔触,书写了张先生曾经历过的饥饿与苦难,真实与残酷,辉煌与荣耀,欢乐与收获,这些对张先生的感念之情,某种意义上也是在抒发自己对文学、对文字深深的感怀之情,这些文字像一粒一粒的米,泛着金黄色的光。
除此之外,在作者的心中《假如爱有天意》异乎寻常的份量重。
追述母亲的生前与身后,对母亲的感情,无限的怀念,无尽的伤悲,无能为力的愧疚,以及一种无法说清的缘由与源自天意的绝缘,与普通人之感受同而又不同,异而又不异。无数写这类亲情的文字,从笔端缓缓流出的沉重悲情,都是在消解人生抵不过时间无情的惆怅。这种抒情上接远古,下续每个人的人生过程,而人本身总有无法随缘的抗争。对母亲的思念,内心的矛盾,悲伤等一系列的情绪反应,都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的真情世界。
另有两篇在作者的心中也占有很大的份量。其中一篇是《沙漏》,记述曾任教于宁夏大学的张宗奇老师,有对他才华出众的赞叹,更有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
《那些漂浮在时间之上的》写了我们大学时代的文艺理论课朱贻渊老师。朱老师为《你是生命里的那味药》做的序里,为师的拳拳之心一目了然。这本书里,收录了去北京时专程拜访朱老师的一篇感想。对朱老师昔日的感念之情,像浮在水面上的一朵花儿,由衷地表现了我们这一代人中,许多受教于朱老师的共同心声,即使朱老师夫妇走向了更广阔的北京,我们依旧记得到在宁夏大学校园里他们风华正茂时走过的身影,和留在身后学生中传颂的佳话。
这三篇写了隐于心灵深处的母女情、师生情,以及诸多溢美之辞的同学情和烦恼与快乐并存的班主任与学生之情,由此看出,作者是一个格外重情的女子。那些在心中盘根错节的情感与情绪,绘就了她心灵底层温暖与牵念的成色,她描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一段故事,而是人生中最主要的成长片段。向上的、沉重的、痛苦的,甚至无法言说的,都是一部作品中最重要的叙事部分和人生必经的诗情与失意并存的阶段。
第四部分“乐于道”,以书为中心,以读书之乐延伸出来的智者眼光为观察视角,写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见到一个乞丐在阅读,内心的震惊与敬意同时付诸笔端,呈现给读者,想此刻读者也一样会受到感染,读书何需要分别人、分别心!
全书四个部分主旨一目了然,整体结构浑然一体,封面设计素雅,能从中感受到一种于绚丽多彩之后的淡然心态,文笔凝练,细腻又荡得开,收得拢。在她如镜的文字里,看到了不一样的她。其中别致的插画,出自她的女儿许文米之手,母亲的文字配上女儿的绘画,母女唱和之情跃然纸上,无形中体现“小棉袄”的温暖深情,在设计上匠心独到,令阅读横生意趣。
阅读这本书时有一种风散入万物的感觉,细细思量,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与阅读无甚联系的感觉?返观全部作品,才发现是作者在不断地打开心灵之窗,向着不同的风景眺望,读者的视线由此而被引向更遥远的地方。尽管在写作的内容上,没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人物,但作者逐渐成熟的眼光,造就了她不一样的心境,使她的笔端流露的不再是小情调,小韵致,而是更加广阔的人生境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对生存现状的审视,对自身生活的反思,这些深不见底的暗流,使文本有了更厚实的地基,触动人心的不再是浅显的小我情愫,而是蕴含于常情常理之中能引起广泛共鸣的哲理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