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雄权《太白山脉》东方文学名著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崔雄权

【作家简介】赵廷来,韩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1943年出生于韩国全罗南道顺川市。1962年毕业于汉城普城高等中学,同年考取了东国大学国文系。1966年毕业,同年服兵役,翌年与人金初蕙结成伉俪。1969年退伍,1970年就教于东丘女子商业学校,1972年到中京高等学校任教。从1973年至1975年在《月刊文学》杂志社任编辑。此后主编了《小说文艺》、《民艺社》、《韩国文学》等杂志。1990年游访了中国的东北、东南亚、夏威夷等地。

1970年《现代文学》6月号刊载了他的处女作《陋名》,12月号又发表了《老师纪行》,从此开始登上了韩国的文坛。翌年发表了《20年雨中的土地》等短篇小说多篇。至今为止先后发表了60多篇长篇、中篇、短篇小说。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中篇小说《青山宅》、(1972年被收录于日本出版的《韩国战后代表作选集》)、《黄土》(被改编成电影)、《流放的土地》(被授予现代文学奖),《人间的门》(被授予大韩民国文学奖)、《薄土的魂》,长篇有《玩火》、《太白山脉》、《阿里郎》等。

代表作《太白山脉》共四部10卷。《现代文学》杂志从1983年9月号开始连载,1986年9月连载完毕。此后汉吉出版社出版了《太白山脉》第一部。《韩国文学》从1987年1月号开始连载第二部,后结集出版了第二部。《韩国文学》从1988年3月号到12月号连载第三部,后又继续连载第四部,最后结集出版。

【内容提要】廉相镇是佃农的儿子。在日伪时期他毕业于师范学校,他父亲非常希望儿子当一名有生活保障的教员,过着安安稳稳又体面的生活。而廉相镇不顾父亲的劝告,毅然到农村去,深入农民中间,展开革命工作。于是他在日伪时期蹲过监狱,受尽了各种苦难。1948年的“丽水、顺天事件”以后,他与农民出身的河大治,教员出身的安昌敏,酒店老板的儿子郑河涉,农民出身的姜东植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入南朝鲜的地理山展开了游击斗争。他们在非常险恶的环境下,坚持斗争,为穷苦百姓伸张正义,报仇雪恨。到了年关,他们袭击地主,分给百姓粮食,救济挣扎在饥饿线上的村民。通过这些他们给农民灌输共产主义思想,纠正百姓对游击队的偏见。与此相反,崔益胜、崔益达、尹三杰、俞州相、廉相术(廉相镇的弟弟)等人勾结地主、土豪、资本家以及反共分子,围剿堵追游击队,并对游击队的家属进行了血腥镇压与报复。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金范宇、徐民泳、孙承浩等中间派不倾向于哪一派,只强调人的良心与尊严,不支持游击队的斗争,但他们憎恶那些没有人性的反动势力,对廉相镇等革命者真正为群众解除苦难表示赞赏。

李承晚政权迫于社会的压力,进行土地改革,但他们把地主阶级的利益放在首位,实行“有偿分配土地”的改革法。农民盼望已久望穿双眼的土地改革结果变成了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的改革法。于是,农民大众忍无可忍,展开了处决地主的流血斗争。阶级矛盾急剧恶化,人民大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随着农民与地主的矛盾的加剧,游击队也频频下山袭击地主庄园、警察署。为防止游击队的袭击,讨伐队、警察队千方百计围剿游击队,社会陷入极度混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不仅如此,当局强令解散了民族特别委员会,爱国人士金术又遭到暗杀,很多知识分子对现政权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这时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朝鲜战争。游击队借此东风,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金范宇等中间派也逐步倾向于共产主义阵营。李承晚的伪军被人民军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到釜山。廉相镇的游击队下山,重新进行土地改革,分给农民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同时处决了亲日分子、土豪、大地主。

由于美国的仁川登陆,战争形势急转直下,三千里江山重新陷入残酷的战争之中。来不及撤退的一些人民军与廉相镇等游击队员,以及新参加的农民队员,重新上山,开展游击斗争。以美国的仁川登陆为契机,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对游击队变本加厉地进行围剿。廉相镇等革命者在游击战中壮烈牺牲,安昌敏被捕,金范宇、郑河涉成了战争俘虏。在围剿中没有牺牲的河大治等游击队员在廉相镇的坟墓前壮烈宣誓,要把斗争进行到底。他们迎着黎明整装待发,不久消失在葱郁的山林之中。中间派金范宇经过各种波折终于认识到了廉相镇等人的道路是正确的,也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的黎明。

【作品鉴赏】《太白山脉》共四部10卷,字数长达300多万字,是反映朝鲜战争的历史长篇系列小说。从1948年轰动全国的“丽水、顺天事件”为起始点,结束于1953年的朝鲜战争。小说以活跃于朝鲜南部的游击队的斗争为主线,给我们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南朝鲜的政治形势,民众生活,塑造了以廉相镇为首的共产主义者的有血有肉的形象,逼真地描绘了游击队的如火如荼的斗争,鞭挞了崔益达、崔益胜等民族败类。同时还描写了金范宇、徐民泳、孙承浩等中间派的困惑与彷徨,并真实可信地叙述了他们的转变,从而揭示了历史的必然性。作者在小说中力求阐明朝鲜被分裂为南北朝鲜的民族的主客观原因,因此有时细致地描绘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甲午农民起义等。通过这些对历史事件的反思思考了民族传统中的对民族统一起破坏作用的因素。与此同时,作者用更多的笔墨谴责了对分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美帝国主义的罪恶。

《太白山脉》这部小说在韩国第一次反映了南北朝鲜分裂为两半的严酷现实,并以统一为主题展开了故事。同时,这部小说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反映现实,正视现实,打破了以往的小说把共产主义者描写成杀人恶魔的旧模式,把他们塑造成有感情,有人性,内心世界很丰富的有血有肉的人物。

赵廷来本着“尊重史实,维护真理”(第四卷,《作者前言》)的创作宗旨,对朝鲜的分裂史,从纠正谬误的角度,恢复了被掩盖和歪曲的历史真实面貌。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叙事空间、理念空间、舞台空间等艺术空间,对分裂史作了深层的思考。

叙事空间具有概观性的特征。作者做到了“概括性地恢复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第八卷,《作者前言》)。小说在叙述时,并没有受某一方固有观念的限制,而是按不同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叙述。对一些事件则依照参与事件的人物各自不同的身份和志向,作不同视角的透视。从而,作品中的各类人物基本上都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生存原则。这样,小说在叙事空间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态。

叙事空间从大的方面可分为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内在空间包括对立空间、中立空间和民众空间,外在空间指美、苏等外部势力。

对立空间的双方,因意识形态截然不同,而成为相互对立的世界。以廉相镇为代表的左翼,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以崔益胜为代表的亲日派地主、军警及流氓等,则追求既成的权力和财富。这两个对立的世界,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尖锐对立,使小说中的不同阶级、阶层的人物具有完全相反的观念,使他们活动于不同的舞台,处于不同的位置。这样叙述角度也完全对立。左翼由于与民众有天然的联系,而受到民众的支持,他们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也受到了包括右翼在内的不同阶层人们的肯定。右翼则与民众处于压迫和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互相对立。他们道德败坏,对权力和财富贪得无厌,所以与民主主义者和向往民主主义的有识人士也格格不入。总之,作者在叙述时,从阶级根源入手,合理地揭示了左翼的志向及义务,右翼的追索及受到社会反对的原因。中立空间指的是金范宇、孙承浩、徐民泳等知识分子。如果说,左翼和右翼的视角由于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决定了他们会有不同的立场的话,那么,中立空间的视角则对对立空间进行观察、批判,从而具有批判的特点。他们否定对立空间的意识形态,向往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从社会关系上来讲,他们仍与对立空间双方既有联系又受到排斥,与民众有天然的人道主义的关系。

民众空间是一个以佃农为主的世界,表现他们的生存状况在书中占据了重要的篇幅。作品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社会上无法摆脱贫困,处处受人操纵,过着非人生活的艰难处境。同时,也如实地表现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外在空间指在内在空间的矛盾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起作用的国外势力。作品主要通过中立空间的批判视角,间接地表现了外在空间。

这样一来,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视角表现了左翼的责任感,右翼的倒行逆施,中间派的批判立场,民众的生存状况及外在势力的干预作用,使小说准确地再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

理念空间具有群体性的特征。作者并不注重展示分裂的历史过程,而是重在揭示分裂的历史意义及其真理。所以,小说的人物设置及其描写也有利于揭示造成分裂悲剧的社会根源,发掘那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及造成大战的原因。基于此,小说并不强调人物的各自命运和独特的性格属性,而把着眼点放在这种个人的意识是如何扩大成为集体意识并形成特定的社会力量之上。于是,小说主要表现了某种社会意识形成的集团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集体社会意识之间的分歧。属于这一空间世界的主要群体有左翼、民众、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右翼等。

廉相镇、安昌敏、河大治、郑河涉等左翼,是代表社会主义意识的群体。他们虽然出身、处境、经历及性格都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社会主义的意识。他们目睹了社会的不合理性,试图通过社会变革来建立“人民的社会”(《韩国文学》,1989年第八期),自觉地投入到现实的斗争之中。他们的精神世界都可以归结为民众的品德和社会主义的意识。

对民众来说,生存问题比意识形态更重要,因此,支配他们的是生存意识。小说在刻画民众的形象时,不以描写典型人物为主,而是注重塑造大众的整体形象。作者把更多的笔墨集中在表现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反应、要求及愿望上。与此同时,大众的情感都可以归结为生存意识。他们的生存愿望一旦受到统治者的践踏,就会以星火燎原之势奔向游击队,成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接受者。民众的世界是一个实体,也是左翼运动的基础。

右翼是代表反共意识的群体。包括崔益胜为代表的亲日派地主,以南仁太、白南植等为首的亲日军警,梁效锡等右翼青年,以及流氓廉相术,右翼知识分子宣宇镇等。他们虽然社会地位各异,但阶级属性,生活情趣方面是一致的,追求相同的社会理想。他们从内心深处反对改变现有的社会体制,坚持反共、反民主的社会意识。

金范宇、孙承浩、李学松、徐民泳等代表有良知的知识分子阶层。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态度不一致,但是在变革时期他们对社会状况都有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对时代怀有责任感。在社会对立的情况下,他们觉得民族命运远比意识形态更重要,一个人活着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们不愿加入意识形态对立的社会矛盾之中,但最终还是卷入了。金范宇、李学松、孙承浩站到了左翼的行列。

就这样,小说从总体上深入挖掘了不同的群体形象形成的社会意识及其表现,做到了能够深入地揭示社会变革时期各种复杂的社会意识之间的交融渗透。从而能够深入挖掘造成分裂和战争的社会根源及历史的必然性。

赵廷来在第6卷《作者前言》中说:“我要含蓄地表现‘6·25战争’的全貌。”小说反映了自1948年10月的“丽水、顺天事件”到1953年停战的历史,以坂桥这一特定的地点为主要场所,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作品以主要人物的命运发展和历史事件为前提,扩大了舞台空间,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考察。从总体上揭示了分裂悲剧的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这样,舞台空间就具有了整体性。

小说的前半部以坂桥、汉城游击区为主要的活动舞台,在这一舞台空间上,叙述者的视角被放在引起分裂的主要内在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上。汉城和坂桥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么做,是为了能够解释当时的社会根源。站在这一舞台中心的是亲日派国会议员崔益胜。小说通过这个人物,把汉城和坂桥这两个舞台空间联系起来。在以崔益胜为代表的汉城势力的统治和激发下,坂桥成了愚弄民众的场所,也成了当时社会的缩影。汉城和坂桥的关系,造成了不合理的社会状况,坂桥自然也就成为游击队的活动舞台,游击区成为民众开展反抗活动的重要舞台。这样,以坂桥为中心,在汉城游击区及附近的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引起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社会根源。

意识形态领域互相斗争的结果,引发了战争,战争又带来了分裂。在这一过程中,国外势力的干涉起了重要的作用。小说的后半部仍以坂桥为中心,但把舞台空间继续加以扩大,全面展示了战争和分裂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舞台空间上,金范宇、李学松、孙承浩、申载武、崔益胜以及游击队成员起了主要作用。金范宇在战争前,主要活动于坂桥舞台,但战争时期,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他又活动于汉城、光州、美军情报机关、巨济岛俘虏收养所等地,与南劳党、美军、人民军都有联系。通过他的活动线索主要暴露了战争时期美军的干涉情况及霸权主义的行为。李学松最初以《解放日报》记者的身份在汉城活动,随着人民军的后退,他也到了平壤、鸭绿江、通化等地,后来又重新回到汉城,最后到了北朝鲜。通过李学松的活动线索,小说反映了战争中北朝鲜的形势,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李学松,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对立意识形态世界的外部势力,是如何干涉影响战争进程及最终结果的。孙承浩主要在光州南劳党宣传部以及地理山游击区一带活动。通过他的活动,小说从现实斗争到历史斗争,展示了游击队的斗争生活。通过申载武和崔益胜的活动线索,则反映了右翼的情况。

在上述的舞台空间中,通过第一次舞台空间,深刻地揭示了由意识形态对立到战争发生的内在原因。通过第二次舞台空间,则反映了战争的真实情况,以及在外部势力的干涉下出现分裂局面的具体原因。

总而言之,作品通过对三个舞台空间的成功表现,使之具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作品运用写实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分裂、战争,战争、分裂的历史过程和那个时代的全貌。第二,作品克服了对当时社会矛盾的一些偏见,深入挖掘了各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做到了真实的表现与游击队相关的左翼运动的真实情况。第三,通过对分裂史的深刻反省,对消除分裂作了展望。也就是说,作品对历史真实的公正处理,也适合现代人消除分裂,实现祖国统一的心理愿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