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害了姜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姜维,字伯约。他本是魏国的将领,是被诸葛亮招降过来的。往明白里说,姜维是魏国的叛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讲的就是借用别人的力量。弃暗投明,自古就是叛徒们一个下台阶的好说辞。其实,什么弃暗投明了,幡然醒悟了,回头是岸了,都是叛徒们欺世盗名的遮羞布,叛徒了就是叛徒了,就没有什么好掩盖的了,这是实质。如果我们再从技术上去分析,从古至今,叛徒这一个行当,可真是不好干。会干的,叛徒一回,能得许多好处,还能当大官,可是你得叛徒的是时候。双方对阵,正处在若明若暗的胶着状态,饺子全上来了,就差你这一葫芦醋了,就差你这一头蒜了,你这个时候当叛徒,肯定能得到好处。要个位置,要套房子,要辆汽车,给老婆孩子安排工作,都能解决,只要许可,你就张着大嘴提条件吧。好,你要是等着人家全国都解放了,你再想去当叛徒,谁要你啊?门儿都没有哇!如果再从时机上去分析,这里边还有一说,你得看人家喜欢不喜欢你当叛徒。如果人家喜欢,你当叛徒就不叫叛徒了,那叫吸收“人才”,那叫“革命不分早晚,欢迎你加入革命队伍”,那叫“站队站错了,站过来就是了”。如果人家不喜欢你,那你可千万别拿自己不当外人。乱叛徒?瞎叛徒?肯定不行。也就真有不长眼的,举个例子,刘邦上台之初,有个叫丁公的家伙,过去是项羽手下的,看着项羽已经死了,就主动送上门来当叛徒,他自认为心里有底,因为当年对刘皇帝有恩啊(他曾经在战场上偷偷放过刘邦一马)。可是丁公万没想到,他让刘邦给杀了。这个丁公真是个傻蛋嘛,你来当叛徒之前就没调查调查,人家刘邦到底喜欢不喜欢你这个叛徒啊?脑子让驴踢了?这叫自投罗网,属于乱叛徒,瞎叛徒的例子。

用上边的说法作参考,姜维当叛徒的时间、地点、技术、时机等条件都对,都合适。天水关一战,诸葛亮晓得了对方阵里这个青年才俊的本领,立刻眼睛一亮,瞄准了,盯上了。天水关战役的战果大小,既定的作战方针如何实施,都已经被诸葛亮放到了其次,如何能把姜维这个人才挖到蜀国来,为蜀国所用,倒成了诸葛亮的主要科研课题。这时的姜维,如果能来投降,已经不是叛徒这个层次上的意义了,姜维是人才啊,而且是特殊人才,诸葛亮要千方百计把他从对手的公司里挖来。说千方百计也不为过,为收降这一个姜维,诸葛亮真是绞尽了脑汁,这应该算是诸葛亮对人才的一次重大的猎头行动。您瞧哇,姜维刚刚叛徒过来,气还没喘匀呢,屁股还没坐稳呢,户口本、身份证都没办下来呢,诸葛亮就给了他一个大官当上了。说句嫉妒人的话,你看看人家,啧啧!人家姜维这个叛徒当的,真是让古今中外的叛徒们红了眼睛哟!

为了收服姜维,诸葛亮的确付出了重大代价。如果按照《三国演义》上所讲述的,其实诸葛亮完全可以长驱直入攻进魏国(历史上有无这回事,且不论,谈歌只是按小说本身的情节来推断分析)。这正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司马懿刚被免职了,魏军也失了元气,不乘胜前进还愣着干什么呢?可是诸葛亮放弃了这一个破魏的大好时机。诸葛亮想什么呢?也不宜将剩勇追穷寇了,得了一个姜维便喜气洋洋地回师了,连逃跑的夏侯懋也不缉拿了,用诸葛亮的话讲:“我放走了一只鸭子,却得到了一只凤凰。”

凤凰是什么?是百鸟之王啊,当然珍贵了。鸭子算什么啊?菜市场有的是。就算你夏侯懋是全聚德的烤鸭,你才值多少钱一斤啊。

可见姜维的倒戈,对诸葛亮的意义重大。有人读《三国演义》到此处,心里总有些疑问,为了一个人才,而放弃了了整个攻魏的计划,至少是在天水关的战役中耽搁了太多的时间,失去了作战的最佳时机,值得吗?作者这样设计情节可信吗?姜维是个什么样的人才,值得诸葛亮这般心向往之?姜维要是个漂亮女人也罢,你诸葛亮一见之,便爱慕之,便倾心之,便心向往之。可是姜维是一个大小伙子啊,莫非你诸葛亮是想跟姜维搞同性恋?被人类的第二种爱情驱使着?

别乱猜,诸葛亮绝对没有以上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那诸葛亮为什么会如此看重姜维呢?这里边有诸葛亮的难言之隐,是关于接班人的问题。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成了蜀国企业的总经理,董事长刘禅只是一个聋子的耳朵——摆设。蜀国的一切事务,采取了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一边晒着,养尊处优了。诸葛亮在西蜀治理多年,他有一个致命的失误:即没有注意培养后备干部。简单地说,他没有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接班人,即一个常务副总经理。我们可以分析,从诸葛亮出山之后,他身边的人才很多,他却一个也没有看中。为什么?这些人都不合他的心意(谈歌说句闲话,诸葛亮的眼皮子是不是也太高了?莫非百步之内,真的就没有一株芳草)。诸葛亮大概晚年的时候也真是急眼了,不行啊,眼看着自己一天天上岁数了,三天两头闹毛病,总是吃药打针输液,动不动就得住院,我得赶快找一个接班的啊。谁合适呢?诸葛亮是一个认真的人,他不可能将就。这个人一定得完全合乎他的心思,差一点儿都不行。如果换一个马大哈的脾气,这事儿就不叫事儿了。接班人还不容易找吗?省事儿的办法也有,找刘禅问问:“皇上啊,我年纪一天天老了,我得找个接班的了,您看谁合适啊?这企业可是您老刘家的,您说了算,您看着给拆兑一个,您满意就行。”还有更省事儿的办法,召开选举会议,民主推荐候选人,大伙给我诸葛亮选一个接班人出来。选完了,定下一个得票最高的人选,再找董事长刘禅批复一下,下任命书就是了。

可是诸葛亮不会这么干。如果这么干,诸葛亮就不是诸葛亮了,那就是猪八戒了。在这个问题上,他采取了宁缺毋滥的态度。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绝不吃烂杏一筐。

诸葛亮要认真选择,这个人必须在思想上、策略上跟他保持一致,而且在性格、脾气上还必须达到诸葛亮的满意。众里寻觅千百度,蓦然回首,哦,我操,那人就在电线杆子底下站着呢!好啊,这人就是姜维啊。好容易遇到了,诸葛亮不得急了眼啊,一定得把他收降过来。由此说,天水关一战,没有扩大战果,没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定是诸葛亮收了姜维之后,高兴蒙了,什么也顾不上了。

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培养后备干部,这似乎不是诸葛亮一个人犯的错误,纵观历史,一些大政治家和大企业家,临到自己身体快不行了的时候,才急急慌慌地找接班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们和企业家们,并不是开始就没有找过接班人,他们开始也有意识地培养一个半个的,可都不如意。接班人刚一上来时,看着都不错,可是干着干着,总得换掉。讲句闲话,未必都是候选的接班人都经不住考验吧?是不是领导人都患上了审美疲劳的综合症了呢?中国的古代、近代、当代,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写到这里,谈歌感慨一句:接班人啊,自古就难选,还常常闹出人命来。在此不必多说。

实事求是地说,诸葛亮也培养过接班人,马谡算不算?应该算是一个。至少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开始是十分器重马谡的,把他放在身边当贴身参谋,军情大事都跟他商量,够重视的了,够感情的了,甚至可以说,够哥们儿的了。可是这位马哥们儿理论上有一套,实践经验差得太多。他自己主动要求实践一回吧,还经不住实践考验,把街亭弄丢了,自己的脑袋也弄丟了。其实马谡太傻,你急着立什么功啊,这叫邀宠。或许马谡把请战当作了为国增光的事儿,这为国增光或许自古就有,什么叫增光,其实就那点儿虚荣心罢了。一个国家都有虚荣心,何况个人呢。说到底,马谡是想为自己争光,他想压压姜维,结果把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了。这都是虚荣心惹的祸!谁讲过:“虚荣心啊,你就是阿基米德想用来撬起地球的那根杠杆。”哦,莱蒙托夫讲的。可是你马谡撬得起来吗?你有那么大劲儿吗?你是吃几碗干饭的,你自己不知道自己的体重多少?这是闲话,打住。

除了马谡,还有谁被诸葛亮培养过?似乎没有了。翻遍《三国演义》,诸葛亮似乎没有再对谁有过培养之心,动过培养的念头。看起来,姜维真是幸运儿哟!谁也别忌妒,幸运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话又反过来讲,幸运儿不幸运儿的,还真得两说。有时候,你看着人家交到你手里是一只热腾腾的肉包子,你张开嘴咬的时候,它就敢变成一只刺猬。

咱们接着往下说。

有了姜维,诸葛亮就很放心地死了,也很放心地把班交给了姜维。姜维的确不负诸葛亮多年的栽培,在诸葛亮身后,他又对魏国发动了几次大动作的进攻。当然,不管效果如何,反正姜维的意思到了。什么叫意思到了?就是说,你诸葛亮作为我姜维的前任领导,你留下的大政方针,我姜维可都是不折不扣地继续执行了,这是形象工程,我不干不行。至于执行的好不好,到位不到位,效果显著不显著,那就是我个人能力的问题了。

说到这里,谈歌总感觉姜维对魏国采取的几次军事行动都有点儿敷衍了事,往脸上擦粉儿的感觉。北伐中原是个脑子活儿,更是个力气活儿,蜀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如何,你姜维未必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硬干呢?就因为诸葛亮对你有知遇之恩,你就拿一个国家的命运穷折腾?凡是诸葛亮交代的就要执行,凡是诸葛亮说过的话就不能更改?如此说,姜维是个守旧派、凡是派。古今中外历史上,凡是守旧派、凡是派,注定是没有什么作为的。现代的例子有的是,还用举吗?算了,否则有含沙射影之嫌,罢了。

由此说,姜维的失败是必然的了。

还可以猜测一下,姜维从骨子里未必就完全同意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可是诸葛亮对他姜维有知遇之恩啊,姜维心里话,如果不是诸葛亮,我姜维现在是什么?大概屁也不是,顶多还是魏国里的一个普通将领,工资也不会太高,出息也不会太大。就算我当年投降过来,如果诸葛亮渐渐看不上我了,也不再重用我,我也不可能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蜀国大将军啊。这是中央常委一级的领导干部啊,这里边的情分多大啊。没有诸葛亮先生,就没有我姜维的今天啊。我姜维要是改变了诸葛亮留下的方针政策,那世人会怎么讲我呢?算了吧,诸葛亮先生怎么说的,我姜维就怎么办吧。办好办不好的,反正我是严格执行了,效果显著不显著的,那就另说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姜维就是把工作与个人情感掺杂在一起了。

也别怪姜维,自古接班人这个角色都是不好演啊。你或者当改革派,或者当凡是派。可不管什么派,你都得被人指责。如果你是改革派,人家会说你是修正主义;如果你是凡是派,人家会说你没有创新,是保守主义。

姜维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铁杆儿凡是派,凡是诸葛亮先生既定的方针,他坚决执行。也不管形势变化不变化,也不管诸葛亮生前没有完成的尾巴工程是不是合理,也要继续把这尾巴工程搞完,劳民伤财也在所不惜。他姜维倒是省事儿了,萧规曹随可是整个蜀国真是费事儿了,诸葛亮死后,蜀国的物力、财力都已经捉襟见肘,姜维还是一个劲儿地伐魏。这不是穷兵黩武吗?姜维伐魏,实在是有点儿“乏味”,真有点儿应付差事的味道了。

怎么叫“点儿背”呢?姜维的命运还真是不济,他跟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打了多少年,没占着什么便宜,后来还遇到了两个劲敌:邓艾与钟会。这二人出道儿虽然比姜维晚些,可名气却与姜维在伯仲之间。

邓艾口吃,所以叫邓艾,书上这样讲,我们只能这样听。是不是还有他解,书上没有讲,我们也不好乱猜。邓艾是从士卒一步一个台阶爬上来的,是一个从士兵到将军的典范。

钟会是名门之后,他父亲还是有名的书家。他一步步被提拔起来,不会像邓艾那样辛苦,很早就受到司马昭的赏识。他还办过一件事情,即嵇康就是他建议司马昭杀掉的。这件事另有别论,这里不提。

这两个人不负司马昭的期望,攻破了蜀国。邓艾受降了刘禅,钟会困住了姜维。邓艾大概用手枪顶着刘禅的后腰,让刘禅给姜维下命令:“快点儿,让姜维投降。”刘禅就下命令了:“姜维啊,我都投降了,你还撑着个什么劲儿啊?快投降吧,咱们打不过人家。”邓艾大概想得很轻松,刘禅都下命令了,你姜维敢不听吗?敢不降吗?

姜维降不降呢?这又成了一个问题,降,对不起当年诸葛亮的一片刻意栽培之心;不降,就有了违抗命令的难度。但这又不是问题,姜维肯定不降啊。我投降?笑话!我来蜀国是冲着诸葛亮先生的知遇之恩来的,我得继承诸葛亮先生的遗志啊。说实话,我还真不大承认你刘禅呢,我是诸葛亮先生的人。我就这样贪生怕死地投降了,后人怎么议论我呢?不降!古人似乎比今天的人要脸,那时好像还没有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句俗语流行。姜维偷偷地给刘禅写了密信,意思是说:“主子啊,您再忍忍,我这里再想想办法,咱们这么大的企业不能说破产就破产啊,我们得想办法咸鱼翻身啊。”

姜维能想什么办法呢?他先是口干舌燥地说服了钟会:“哥们儿啊,说你别傻了吧叽的再给司马昭卖命了。就算是你立了功,你也得不了什么好,司马昭也不会给你提高年薪。现在这天下的事儿,谁拳头硬就算谁的了。怎么样?咱们哥儿俩合伙干吧。先把邓艾解决了,咱们再解决司马昭,这天下不就是咱们哥们儿的了?到了那时候,咱哥们儿二一添作五,你看如何?”

按说,姜维这套话不应该说动钟会。钟会是个聪明人啊,书读得多,脑子像转轴,可是聪明人往往昏了头,比傻子还笨。无论古代或者当代,利令智昏多数是发生在聪明人身上。钟会真让姜维说动了:“老姜啊,你的话我想了一夜,你说得有理啊,司马昭这个人靠不住。妈的,反了!这天下又不是谁们家的,皇帝轮流坐,今年或许就到我家了。干!”

可是姜维和钟会都忘记了他们的对手是司马昭,这人可不是个“雏儿”,钟会临出兵的时候,司马昭就料到了这一步。钟会的变化,是在他意料之中的事儿。他稍稍动了动心思,就让邓艾和钟会自相残杀起来,姜维也死于乱军之中,让乱军剖了腹。乱军看到他的胆跟鸡蛋那么大,吓人。《三国演义》有两个胆大的,除了姜维,还有一个赵云,可赵云稳当,没姜维这么邪乎。

胆大妄为的姜维啊,真是尽心尽力了,由此说,诸葛亮算是找对了接班人了。可如果我们联想一下,如果诸葛亮没有看上姜维,姜先生继续在魏国工作,保不准将来也能提拔起来,是金子总要发光嘛。你一个有本事的人,怕什么?急什么?你就在魏国先踏踏实实地工作着,就算当不到大将军这份上,也不至于最后惨死在乱军之中啊。

如此说,是诸葛亮把姜维给害了。

历史上这种知遇之恩,确乎害人不浅啊。

写到最后,谈歌的笔下也很尴尬,生活中的经验是,知遇这种东西,让人很难承受。如果你被“知遇”了,你能不“感之恩”吗?这似乎是一个做人的原则。常识是,如果你违背了这个原则,你首先践踏与蹂躏的,是当事者的良心。

姜维难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