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德国表现主义*作家。生于斯德丁。父亲是犹太商人。德布林早年曾在雷根斯堡和柏林行医。1910年曾发起创办过表现主义杂志《冲击》,推动了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发展。1918年加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1921年又加入德国社会民主党,直至1930年。魏玛共和国时期,他经常撰写政论,抨击法西斯主义、批评社会民主党的右翼领导。1933年,希特勒上台,他的作品遭禁,本人也遭通缉。他不得不逃离德国,取道瑞士赴巴黎,并于1936年取得法国国籍,同时在法国情报部供职。1940年经葡萄牙去美国。1945年,希特勒垮台,他在法军占领区从事文学和文化政治工作。1946-1951年在巴登——巴登编辑出版文学杂志《金门》。1949年参加美茵茨科学院的筹建工作,并任副院长。不久,他对西德的社会和思想感到失望,于1951年去巴黎,1956年因健康原因回德国休养。次年在弗赖堡附近的埃门丁根逝世。
德布林在政治上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他反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反对战争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综合道教、佛教和基督教教义,创立一种新的世界观,通过一些“自由人”的自发联合来改变现存社会秩序,以走向社会主义。
德布林创作的表现主义特征是多表现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对于人类自身的威胁与戕害。他的长篇小说《高山、海洋和巨人》(1924)描写人类凭借先进技术开发格陵兰岛的历程,但是开发的结果在岛上却产生了一种新的,令人震惊的反抗力量:一些巨人和猛兽。人类面对这反抗力量的挑战,只有退回到具有田园风光,机器文明尚未出现的时代去。他的小说亦多表现人的灾难感和无能为力感。长篇小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1929)描写一运输工人弗兰茨·毕伯科普夫出狱后想改恶向善而不得的故事,意在说明任何向善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和无济于事的。他的小说善于吸收20世纪以来新出现的各种表现手法,如角度变换、联想、意识流、内心独白、蒙太奇以及事实报道等。他的表现主义小说为德国小说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布林的创作主要是在小说方面,此外的长篇小说尚有《王伦三跳》(1915)、《华伦斯坦》(1920)、《不予赦免》(1935)、《亚马孙河三部曲》(1935-1948)、《1918年11月》(4卷本,1937-1950)、《哈姆雷特或漫漫长夜有尽头》(1956)等。其中的《王伦三跳》以18世纪的中国现实为背景,描写人民的苦难,着重表现精神与权力,个人与集体的对立与冲突,意在影射德国现实。这部小说,表现了他对中国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友好的情谊,是中德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