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和气平》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辞和气平

【原典】

凡人语及①其所不平,则气必动,色必变,辞必厉。唯韩魏公②不然。更说到小人忘恩背义、欲倾己③处,辞和气平,如道④寻常事。

【注释】

①语及:说到,谈及。②韩魏公:即韩琦。注见“不形于言”条。③倾己:拆自己的台。④如道:就像说起。

【译文】

一般人说到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时,一定会气愤填膺,脸色大变,言辞激烈。只有韩琦不同。他在说到小人忘恩负义、想拆自己台的地方,语气平和,就好像是说寻常小事一样。

【延伸阅读】

处在风云变幻的世界中,人应该有种权变的意识和手段,应该稳如泰山,静如止水,这样才会耳聪目明。急躁冒进之徒,为一己私利,便能大打出手。殊不知,图一时之痛快,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多危害。

人不能心浮气躁。静不下心来做事,将一事无成。轻浮、急躁、冒进,对什么事都只知表皮,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损失。

三国时期,关云长失守荆州,败走麦城被杀,此事激怒刘备,遂起兵攻打东吴,众臣之谏皆不听,实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赵云所说:“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宜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诸葛亮也上表谏止曰:“臣亮等窃以为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陨将星于斗牛,折天柱于楚地,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以养士卒之力,别作良图;则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刘备看完后,把表掷于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执意起大军东征,最终导致兵败。

从这个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在关键时刻是不能让怒火左右理智的,不然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气之忍要求人们要踏实、谦虚,要求我们遇事要沉着、冷静,多思考、多分析,然后再行动,而不要眼高手低干什么都不稳,到最后毫无所获。大凡天下成大事者,都能克服浮躁、冲动的毛病。

人们常说:“人活一口气,佛为一炷香。”所以在碰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很多人都会选择据理力争,所谓的“咽不下这口气”。一般大众的反应,也往往支持这种做法,还会赞其为“性情中人”。但是这种因情而动的气,却会带来很糟糕的后果。因为斗气必然冲动,而冲动是魔鬼,会直接让事情逆转。好事变成了坏事,有理变成了无理。虽然很多人也知道冲动的不良后果,但事到临头还是会明知故犯。于是反观韩琦的举重若轻,就会由衷感叹他的修养。对于不平的待遇,不动气已属难得,更何况处之如寻常小事?别人多说孟子好辩,但孟子说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他说自己到了四十岁的时候,才真正做到了不动心。不动心就是心平气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对一切事情都能处之泰然。要做到如此,只有两种,一是不在意,一是不重要。我们之所以恼怒,就是觉得太重要以至于太在意,放不下,放不开,所以才恼怒。孟子的不动心,韩琦的不动气,想必是将事情小化弱化,事情淡到无穷小时,怒气自然就平息了。所以今人在劝慰愁闷的人时,常用开导的话“凡事看远点,看开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事情放到一个广阔的坐标上,就会显得很渺小,而人们通常是不会对渺小的事情挂怀的。说到底,对于身上不平事或怒或不怒的反应,其实还是一个人的胸襟博大与否的问题。孟子、韩琦因为看得高、看得远,所以看得开、看得透;而一般人因情而动、为情而怒,所以陷在局中不能自拔。“圣人无情”,其实圣人何尝没有人情,只不过能对寻常人情有所超越,不会为人情所累罢了,而这正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