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殊自若》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骂殊自若

【原典】

狄武襄公①为真定副帅,一日,宴刘威敏沔②,有刘易者亦与坐。易素③疏悍,见优人④以儒为戏,乃勃然⑤曰:“黥(qíng)⑥卒乃敢如此。”诟骂武襄不绝口,掷樽俎(zūn zǔ)⑦而起。武襄殊⑧自若,不少动,笑语愈温。易归,方自悔,则武襄已踵门⑨求谢。

【注释】

①狄武襄公:狄青(1008~1057),字汉臣,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立下了累累战功。朝廷中尹洙、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狄青在枢密四年,因人猜忌罢相,出判陈州,第二年“疽发髭,卒。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宋史》卷二百九十有传。真定:河北省正定旧称,地处冀中平原,古称常山、真定。②刘威敏沔:当为孙沔。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为人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累官枢密副使,以尚书礼部侍郎致仕。英宗时,起为资政殿学士、知河中府,又为观文殿学士、知庆州,徙延州,道卒。《宋史》卷二百八十八有传。③素:向来。疏悍:疏阔强横。④优人:唱戏的人。⑤勃然:生气的样子。⑥黥(qíng)卒:宋时在士兵脸上刺字,以防逃跑,故称。⑦樽俎(zūnzǔ):古代盛酒肉的器皿,后来常用作宴席的代称。⑧殊:很,非常。⑨踵门:亲自上门。

【译文】

狄青任真定副统帅时,一天宴请孙沔,一个叫刘易的也在座。刘易向来粗疏强悍,看到席间戏子扮演读书人来取乐。他于是勃然大怒,说:“流配为兵的人,胆敢如此!”因此大骂狄青不绝于口,还摔掉了桌子上的酒杯。狄青神色自若,坐着一动也不动,他笑语相劝,语气温和。刘易回家后,正自我惭愧时,狄青已经来到他家里赔礼道歉了。

【延伸阅读】

狄青行伍出身,史云“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对于文士的敏感大约不甚了了,所以没有意识到当着一个儒生,让戏子扮演儒者嬉戏,会引起刘易那么大的反应。因为这种举动在刘易看来,无疑是明目张胆地挑衅和侮辱,所以无法忍受,发作出来。当然很多读书人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不见得敢出声,因为他们引以为傲的“书生意气”,很多时候都臣服于官场权威。比如汉高祖刘邦,因为瞧不起读书人,看见这样的人来见自己,就当面侮辱,甚至用儒冠当尿盆,被侮辱者大多也无可奈何。刘易之所以敢,正在于他的狂狷,但在一般人的眼中却成了“疏悍”。从整个事情来看,应该是狄青安排不当,因为理亏在先,从常人的心态来讲,自然不能指责刘易的不是,但是狄青的上述忍耐,却被解读为大度的赞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很多人的心中,长官之于部下,就是不可侵犯的权威,高高在上供人仰视。一旦这权威放下身段来到民间,就会让凡众惊喜雀跃;如果权威还能与凡众交流,便会让后者不知所措;如果权威还能主动承认过错的话,那便会让凡众痛哭流涕了。事实上官与民的分途,一方面是制度使然,另一方面也有百姓的助虐。民众敬神般敬官的心理,让这些原本的凡庶,在入官场之后,心性大变。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明证。未中举之前,岳父对他冷嘲热讽,完全没有觉得有何不妥;但是范进中举之后,为了让他清醒,勉强打了一巴掌,之后却总感觉手不对劲,因为打的是文曲星。范进中举之后,有了功名在身,也一下子觉得自己不凡了。当然也有一些理性的清醒者,狄青是,刘易也是。他们不过是做了一件现在看来,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事情放到过去的特定环境中,却成了异数,真是咄咄怪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