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学《二十九 鼓琴不问》译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二十九 鼓琴不问

二十九 鼓琴不问

赵阅道为成都转运使,出行,部内唯携一琴一龟,坐则看龟鼓琴。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颓然鼓琴不问。

【译文】

赵阅道担任成都转运使的时候,有一次出门巡察,只随身携带了一张琴以及一只乌龟,当他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一边看乌龟,一边弹琴。当他路过青城山的时候,正好遇上下雪,于是就住在旅馆中。旅馆中的人不知道赵阅道的身份,有的人就轻慢地侮辱他,但是赵阅道却只顾弹自己的琴,对于那些人的侮辱,他都置之不理。

【评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赵阅道显然是深谙这句话的道理。因此,他在出门巡察的时候,随身携带之物只是一张琴和一只乌龟。当旅馆中的人欺侮他的时候,他仍然能保持平静,继续抚琴,而对那些人的话充耳不闻。

人生在世,要有远大的志向,因为它是我们前进的明灯,能够给我们以希望和力量。如今,有些人所追逐的都是荣誉、地位、面子,一旦拥有,则倍感自豪、骄傲和幸福。但是,如果我们被这些欲望所牵引的话,就很难做到保持良好的心境了。在儒家哲学里,修身占据了首要的位置,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这里,就是要倡导建立一种淡泊和宁静的人生态度,从而使我们具备长远的目光,在有限的生命岁月中,可以走得更远。

典例阐幽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觉。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着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古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