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庄朝用
【原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2),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
【原诗作者】:苏轼
【导读入境】:
这首诗是诗人在元丰七年(1084)离开黄州于初夏游庐山时所写。
庐山云烟缭绕,群山逶迤,千姿百态,变幻莫测。站在层峦迭起的山中,正面看去,山岭雄奇巍峨,似一条巨蟒翩然起舞;侧视群山山峰陡峭,如刀削一般,耸入云端。诗人为眼前这奇伟的景色而惊叹,于是不断转移视线,从高低远近各个不同角度细细观赏。呈现在诗人眼中的群山,便也姿态各异,变化万千。这群山其整体形状如何,作者不得而知,因为身在群山之中,怎能辨识它的真实面目呢?
【赏析】:
本诗不仅展示了庐山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面貌,且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其中深含的哲理。苏轼为宋诗开拓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他以诗发议论,以诗谈禅论道,不但在当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流派,而且对后来的影响也特别深远,论宋诗自当以苏诗为巨擘。
这首《题西林壁》立意新,道前人未所道。比喻新,不袭用前人已用的比喻。在平常话中,突发新奇语,别开生面,寓意深刻,成为数百年来被人千百次引用的富有哲理的警句。
首先它使我们领悟到:任何事物都是相对与绝对、局部与整体、现象与本质的辩证统一。要真正理解一个事物,必须宏观地、整体地、全面地观察,不要只看表面现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妄下断语。另外它还揭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样一个道理。告诫人们处理问题,应设身处地,切勿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要征求并倾听局外人的意见。作者通篇用庐山的各种姿态来说理,形象生动,含蓄蕴藉,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
【思考题】:
这首诗与我们小时读过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包含的道理一样不一样?哪一点不一样?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