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巫山赋》原文、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苏辙

【原文】:

过瞿唐之长江兮,蔚巫山之嵯峨。云孤兴其勃勃兮,北风慨其扬波。山嵚崟而直上兮,越至神女之所家。峰连属以十二兮,其九可见而三不知。蹊遂芜灭而不可陟兮,玄猿黄鹄四顾而鸣悲。览松柏之青青兮,纷其若江上之菰蒲。维其大之不可知兮,有挠云之修柯。蒙草蒙茸以下翳兮,飞泉洁清而无沙。

亭亭孤峰,其下木交错而不明兮,若有美人惨然而长嗟。敛手危立以右顾兮,舒目远望怳然而有所怀。俨峨峨其有礼兮,盛服寂寞而无譁。临万仞之绝崄兮,独立千载而不下颠。追怀楚襄之放意肆志兮,溯江千里而远来。离国去俗兮,徘徊而不能归。悲神女之不可以朝求而夕见兮,想游步之逶迟。筑阳台于江干兮,相氛气之参差。惟神女之不可以求得兮,此其所以为神。湛洋洋其无心兮,岂其犹有怀乎世之入。朝云蔚其晨兴兮,暮雨纷以下注。变化倏乎不可测兮,俄为鸟而腾去。忽然而为人兮,佩玉锵以琅琅。爱江流之清波兮,安燕处乎高唐。彼蛟龙之多智兮,尚不可执以置罦。高丘深其苍苍兮,怳谁识其有无。

【译文】:

经过瞿唐峡的江面,就可望到巫山那嵯峨崇高的蔚然景观。云气飞起勃勃升腾,北风扬起江上的波澜。山势陡峭挺拔而起,那里是巫山神女居住的家室。山峦起伏连绵,共有十二座山峰,从江上只能望见九个,另三个却隐在漂渺的云雾之中。山上的蹊径荒芜漫灭而无法登临,黑色的猿猴和黄鹄在四顾中发出悲鸣。郁郁葱葱的松柏,远远望去仿佛江面上的菰米和蒲草密密层层。还有那些高大而不可知晓的大树,生有接近云霄的长长树枝。细草蒙茸下垂,遮掩着地面,飞流的山泉清澈透明而没有沙尘。

亭亭玉立的孤峰,它的下半部分草木丛生而模糊不清,好像是位美人有一副凄惨的面容,正在叹气伤心。她收敛起双手,挺身独立在那里向右顾盼,展目远眺而神情恍惚似有满腹情怀。她态度端庄巍然而立又彬彬有礼,披着翡翠的盛妆默默无声而不哗众取宠。濒临万丈深的悬崖峭壁,她独立千载而从不走下山巅。追思楚襄王放荡纵情的行为,竟从千里之外溯江而远来。他离开国家抛下百姓臣民,徘徊流连在巫山云雨之中而不能归回国中。可悲的是他没有办法早早晚晚都能会见神女,可以想像楚襄王在此踟蹰彷徨的焦躁情形。他在江边建筑构造了阳台,早早晚晚去观察端详巫山神女变幻朝云暮雨的奇情幻景。正因为神女不可以追求而得到,所以她才显得更加神秘而难以形容。她胸襟洒脱而清心寡欲,怎能还去怀念世俗人生?早晨变为云霞而蔚然升腾,晚上又变成细雨淅淅濛濛。变化多端迅速而不可测知,忽而化为鸟腾飞而去,忽而又变为美人之形,佩带的玉饰还发出铿铿锵锵的琅琅之声。热爱江流清澈的水波,她悠然自得地居处在高唐之中。那些蛟龙虽然颇有智能,却没有什么办法将她羁縻牢宠。高高的山丘深邃虚渺而郁乎葱葱,隐约朦胧谁能辨清她有形还是无形?

【评介】:

此赋作于嘉祐四年秋冬之际。嘉祐元年,苏辙随父亲苏洵、兄长苏轼进京师汴(今河南开封市)赴考。二年兄弟同榜高中,不久因母丧返里。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后与父兄一起再度赴京。“父子三人由眉山登舟,沿岷江,长江,穿越三峡,顺流而下,年底到达荆州(今湖北江陵)。一路上三人观赏山川名胜,咏撰文,共得百篇,在荆州驿站编成一集,名《南行集》”(刘乃昌《苏轼》,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三卷)。苏辙此赋当作于是时。赋中“北风慨其扬波”之句所表现的也是秋冬之际的景色。

本赋描写了巫山的巍峨奇姿与变幻无穷的奇情壮彩,同时也融进了有关巫山神女的传说。前半部分侧重于对自然风光的摹写,后半部分则转向对相关的神话传说的描述。

从开头至“飞泉洁清而无沙”是第一段,直接描绘巫山的景观。作者按照舟行由远而近的顺序写来,先从大处落墨,表现乍见巫山时的感受。只见北风扬波,云雾蒸腾,山势陡峭壁立。不禁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越至神女之所家”一句为后文对神女故事的渲染埋下了伏笔,并暗示出巫山景色的奇幻诡谲。下文继写所见之实景,据说巫山有十二峰,而人们只能看到九峰却看不见另外三峰,当是江行所见之情形,故云“峰连属以十二兮,其九可见而三不可知。”接着写山中之景,作者将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凄清寥廓的艺术画面。猿、鹄的悲鸣,松柏的长枝,蒙茸的细草,清洁无沙的飞泉,都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觉,大有此景应非人间有的气势,这就为后文神女传说的出现创造了气氛。

第二段由远望亭亭玉立的仿佛美人独立的孤峰而驰骋想像,展示了有关巫山神女的故事。前几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将孤峰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神色飞动,大有呼之欲出之势,并由此而“追怀”楚襄王梦巫山神女的故事。宋玉《高唐赋》载:楚襄王与宋玉在云梦之台游览,看到一种奇妙的云气,宋玉答襄王之问说道:“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这是流传久远的故事,“巫山云雨”一词即出于此。本赋的后半部分就是从这个故事敷演而来的。最后以神女的变化莫测,神秘而不可求做结,又为全赋罩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并微含讽谕之意,讥讽了那些贪恋女色,荒淫误国的君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