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苦寒行》原表达积极不畏艰苦,积极向上精神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曹操

作者简介

魏武帝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三国中曹魏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他一生以汉朝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广泛屯田,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恢复有一定作用。曹操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鲁迅先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题解

206年,曹操率兵亲征高干,途中经过太行山著名的羊肠坂道,写下了这首。此诗格调古直悲凉,回荡着一股沉郁之气。这首诗感情真挚,直抒胸臆,毫不矫情作态。诗人在诗中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委曲如肠的坂道、风雪交加的征途、食宿无依的困境。对于艰难的军旅生活所引起的厌倦思乡情绪,也做了如实的记录。更感人的是,尽管作为军事统帅,作者在这里却没有强作英豪之态,而是赤裸裸地写出当时在那种环境下的内心波动,直露的笔触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以其真诚来扣动着读者的心弦。

句解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向北登上太行山,艰难呀,这山势多么的高耸。山坡上的羊肠小道弯曲不平,车轮都因此而摧毁。“巍巍”,高峻的样子。“羊肠坂”(bǎn),地名,在壶关西南。“诘(jí)屈”,盘旋曲折。“摧”即为折毁的意思。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树木多么的萧条冷清,北风正传来悲伤的声音。巨熊盘踞在我们的前方,虎豹在路的两旁咆哮着。“萧瑟”,凋零。“罴”(pí),一种大熊。“啼”意为号叫。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山谷中少有人居住,而且正下着大雪。伸长脖子眺望时,不禁深深叹气,这次远征,内心感触很多。“溪谷”,指山中低而有水之地,山里人多住于此。这里是说,连溪谷也“少人民”,其他地方更没有人了。“霏霏”,雪下得大的样子。“延颈”,伸长脖子,指眺望。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我内心多么的郁抑不平,想要从这东边回去。深广的水面上并没有桥梁,路途中我们迟疑不前。“怫(fú)郁”,忧虑不安。“东归”,指返回故乡。“中路”指中途。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因为困惑而迷失了原来的道路,接近天黑时,还找不到可以过夜的地方。走着走着已经走了好长一段日子,人与马也都饿了。“薄暮”指傍晚。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我们担着行囊边走边捡取柴火,开凿冰块用来煮成稀饭。想起诗经里《东山》那首诗,让我产生连绵不绝的哀伤。“担囊”,挑着行囊。“斧”,砍,用作动词。“糜”指粥。《东山》是《诗经·豳风》中的一篇,写远征士卒对故乡的思念。

评解

这首诗以“艰哉何巍巍”总领全篇,通过征途所见,突出一个“艰”字。“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为全诗奠定了萧瑟悲凉的基调,使诗笼罩在一片凄哀险恶的气氛中。为了进一步渲染凄哀险恶的气氛,作者又以羊肠小路、恐怖战栗的熊吼虎叫、罕无人迹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叹行军的艰难。以此为铺垫,顺势提出“思欲一东归”的念想。末二句并写两面,一写作者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一写作者以周公自比,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整个诗歌弥漫着悲凉之气,也寄托着使人对祖国的热爱的真挚情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