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幽思赋》原文、译文、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曹植

【原文】:

倚高台之曲嵎(yú),处幽僻之闲深。望翔云之悠悠,羌朝霁而夕阴。顾秋华之零落,感岁暮而伤心。观跃鱼于南沼,聆鸣鹤乎北林。搦(nuò)素笔而慷慨,扬大雅之哀吟。仰清风以叹息,寄予思于悲弦。信有心而在远,重登高以临川。何余心之烦错,宁翰墨之能传。

【译文】:

我斜倚在高台的弯曲处,像处身于幽雅僻静的深谷。仰望蓝天上的白云飘忽而过,早晨刚晴傍晚却又浓云密布。环顾秋天里凋零的花朵,感叹岁月将尽伤怀难度。去南沼池中观赏游鱼飞跃,到北林深处聆听丹鹤欢呼。我拿起秃笔而感慨,抒发那感时的悲楚。面对清风我只有叹息,寄哀思于今后的路途。纵然有远大的报国志向,也很难鼓起登高山临大川的气度,何以这样心灰意冷,岂能用笔墨把它倾吐!

【评介】:

《幽思赋》是曹植在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心境下,为表现幽思悲愤的心理状态而写成的感时之作。

年轻时的曹植,文思敏捷,才华横溢,著文常常“援笔立成”,一挥而就。他能言善辩,极善交际,其才能为世人所共认。太祖曹操曾说:“孤平生最喜第三子。”几欲立曹植为太子。经过多方“考核”,因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曹操认为他“为人虚华少诚实”,所以在接班人的安排上,曹植落选了。曹丕继位之后,对诸弟采取罢官、削权、迁徙、外放甚至杀害等措施,对异己分子(如丁氏兄弟)也借故铲除,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曹植先失父宠,继遭兄妒,左右不得其人。多次请求出仕,皆遭回绝。孤独寂寞,心灰意冷。本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文的。

登高望远,咏物抒情,是封建社会历代文人骚客所喜欢(或通过主观努力创造)的一种写作环境。这样的环境本身在客观上造成了居高临下、高屋建瓴的气势。视野开阔,一望无际,神驰遐想,可展壮志于文里,可抒豪情于言表。

《幽思赋》共十六句。前八句重在写景抒情,后八句重在抒情议论。开头两句写环境。作者登上高台之后,不是立刻极目远眺,而是先斜倚在“曲嵎”之处,想避开大千世界的喧啸,以求得“幽僻”和“闲深”。开头极言人所处环境之“幽”,不但紧扣文题,也为下文写“思”作了铺垫。可是,曹植此刻的苦闷心境是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的。接着四句写所见所感,写景抒情。当他一抬头望见蓝天上悠悠白云和大地上凋落秋花(“望翔云之悠悠”“顾秋华之零落”)的时候,就立即触发了他那怀才不遇、有志不得、郁闷而又无法发泄的潜层次心理。他马上想到自然界“朝霁夕阴”、阴晴相生、日月更替、斗转星移的客观变化,想到花开于春而凋于秋的必然过程,真正感受到了“岁暮而伤心”的凄凉。此处作者用的是正面衬托的写法,给人以奇峰对插、锦屏对峙的感觉。接下去的两句描写了鱼在南沼池中自由地飞跃,鹤在北林中尽情地鸣呼的欢快场景。字面上写观鱼跃,聆鹤鸣,似乎也在叙事写景。其实,诗人把“思”放到“南沼”、“北林”遥远地方,“思”得更“幽”,更能抒发他内心深处的感慨。鱼和鹤都是得其地,得其时的,因而它们也应当算作得其志而大有作为的。而作者自己呢?只有无限的感慨和难言的“幽思”。这两句紧扣题意,并引出了下文的抒情议论。

文章的后八句为第二层,进一步抒情议论,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有志不得的苦闷心情,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搦素笔而慷慨”四句,用“慷慨”、“哀吟”、“叹息”直接抒情。诗人的幽思之情,难言之苦,在当时是无法发泄的,就连“朝京师”的机会都不给,有苦向谁诉呢?只能靠“素笔”去倾吐,靠“悲弦”去抒发了。“搦”“扬”“仰”“寄”四个动词与后边的宾词搭配得当,表意准确。“慷慨”“哀吟”“叹息”“悲弦”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十分恰当。中间又用“而”“之”“以”“于”不同的虚词连接,不仅使句式工整,而且有变化,不拘一格。不难看出诗人颇具匠心,驽驭文字的能力是非凡的。结尾四句用叙事(“登高”“临川”)和议论(“何……”“宁……”)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幽思愤慨之情,是全文的高潮。当曹植冷静下来之后,发现自己“信有心而在远”的雄心壮志仍然没有完全泯灭,一直想努力施展自己的才干,“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但是,他的这种理想已经不能实现了。此时,诗人的悲与壮、爱与恨交织在一起的复杂心境,无论用多少笔墨也是无法表现的啊!“何余心之烦错,宁翰墨之能传”用疑问句式表达了作者无限感慨的“幽思”之情,使诗人感情的潮水一泻千里,奔腾不息,达到高峰;唱出了最高音和最强音。

本赋用词简练而意境深远,造句工整而对仗押韵。语言清丽而不失准确贴切,读来上口,回味无穷,充分体现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才能。文章构思奇巧,详略分明,正反相衬,自然有序,可称得上是短赋之中的佳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