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我故乡的海堤上;
我让目光向天际眺望,
复活节的钟声向我传来,
既响亮又充满着希望。
大海像沸腾的银子闪光,
岛屿在大海面上浮动,
海鸥穿梭来往令人眼花,
白色的羽翅浸在海水中。
从围垦地直到海堤边缘,
草地长得像绿色天鹅绒;
春天预告将要降临人间,
云雀欢唱,花蕾绽放重重。——
巨大的力量不再受束缚,
大地泉涌,活水到处下滴,
大伙在干活、织布和张罗,
我听见生活的脉搏在敲击。
新的雾霭从海潮上升起;
金色的阳光自天空倾泻;
春风动听悦耳地穿过空气,
瞌睡的最后躯壳迅速爆裂。
风继续吹吧,直至每个花蕾绽开,
最终给我们迎来整个夏天;
上帝创造的光,你赶快舒展,
别动摇,你,故乡的坚实土地!——
如果十一月夜晚大海酿起
浪花飞溅的波峰,我常站在这里,
如果暴风雨在空中掀起,
猛禽的羽翅就拍击着海堤。
我在坚固的堤边呼喊狂喜,
让浪涛磨砺我愤怒的牙门,
大海无力地嘶叫着尘风披靡——
这土地是我们的,永远属于我们!
(施种译)
【赏析】
《复活节》是史托姆写于1848年3月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充满了浓郁的北德乡土气息,又萌动着对新生活的憧憬,透露出诗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诚挚情怀。
史托姆的家乡胡苏姆,是北德的一座小城,他曾多次在作品中称之为“灰色的海滨之城”。他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也同样埋葬在这片土地上。蒙蒙的海岸,沉沉的雾霭,单调而有节奏的海浪拍岸声,划破长空的飞鸟……对于这些熟悉的自然意象,史托姆从未感到厌倦,反而常常踱步其中,深情地凝视着它们,专注地倾听着它们发出的种种声响。
但19世纪的胡苏姆是一个表面平静和谐、实则暗流汹涌的小城。它所处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简称石荷州),位于德国最北端,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之间。对很多德国人而言,它既是最美丽的联邦州,也是历史上引起领土争端最频繁的一个州。史托姆出生的时候,石荷州尚在丹麦管辖之下。随着德国统一运动的持续发展,石荷州的民族主义气氛也愈演愈烈。原本“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史托姆,在爱国心的驱使下,积极投身到反抗丹麦统治的斗争中。这一时期,他不再局限于狭隘的个人和家庭圈子,写出了一些歌颂自由、保卫德意志家园不受异族统治的爱国诗篇。《复活节》便是史托姆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前夕创作的名篇。
在这首诗歌中,尽管史托姆一如既往地描写家乡的海岸、草地、飞鸟,描写他熟悉的风景,但基调已经明显不同。当他沿着海堤漫步,极目向天际眺望的时候,“复活节的钟声”从远处传来,“既响亮又充满着希望”。复活节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中,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要节日。传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升天,节日由此得名。所以,这一节日既庆祝耶稣的复活,也意味着重生和希望。对于内心正汹涌着民族激情的史托姆来说,耳畔响起的复活节钟声,无疑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于是,日日重复在眼前的景象,也开始契合他的心愿,隐隐之中都在展现一种新的姿态。大海不再是“灰色”(见抒情诗《城》),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沸腾的银子闪光”。平日里了无踪迹的飞鸟,在天空中畅快地穿梭,“来往令人眼花”。小草冒出了嫩绿的脑袋,宛如“绿色天鹅绒”。“云雀欢唱,花蕾绽放重重”,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春日气息。在这大地回暖、万物复苏的季节,不光自然生灵们挣脱了冬日的束缚,人们也“干活、织布和张罗”,“生活的脉搏”强健而有力。
在春风吹拂、阳光照耀下,史托姆看到了生命力的蓬勃涌动和创造可能。一切都沁人心脾,一切都焕然一新,一切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这还不够。阳光还可以更猛烈,花蕾还可以开得更旺盛,我们还需要凝聚更多的力量——直到风“给我们迎来整个夏天”,直到我们彻底挣脱邪恶势力的束缚,在“上帝创造的光”面前自由地“舒展”。
冬天,是阴冷的冬天,是自由和尊严遭到禁锢的冬天;春天,是解冻的春天,是重生和希望蓬勃发展的春天;而夏天,炽热的夏天,是激情和力量充分张扬的夏天。“别动摇,你,故乡的坚实土地!”既然你已经在春天的温暖怀抱中苏醒,那么,即使大海再狂暴,浪涛再猛烈,你也能够坚定不移。最后,史托姆站在坚固的堤边,狂喜地呼喊着,“这土地是我们的,永远属于我们!”这不仅仅是针对大海的战斗檄文,也是针对丹麦统治者的强烈抗议和警告。
史托姆的诗作,一般都避免书写重大的社会题材,即使表达个人的民族热情,也是藏匿在自然景物背后。在这首诗歌中,史托姆巧妙地运用海堤与大海之间的冲突来表现家乡人民与丹麦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将生活的信念和理想的追求融入大自然的季节更替之中,奏出一曲乐观向上的希望之歌。
(蔡海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