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躺在草地上 [日本]立原道造》读后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那是鲜花环绕的高原,

林中草地上小鸟欢唱。

那鸟儿美妙的轻歌,

声声传到我朦胧的耳旁。

我们遥望着山的那面,

默默地观赏天空景象——

淡云如轻纱漂流,

蓝天如宝石闪光。

——幸福在哪里?

在山那面的蓝天上,

在那天底下小而陌生的村庄。

群山沐着柔和的阳光,

我们的心无限温暖。

希望与梦,小鸟与花,是我们的旅伴。

(罗兴典 译)

【赏析】

《我们躺在草地上》发表于昭和13年(1938)的文艺期刊《紫》上,在立原道造死后收入《立原道造全集》(1940),是诗人短暂生命的后期诗作之一。他的诗风有象征主义的倾向,调和了日本的传统诗和象征主义诗歌,形成了具有形而上思辨意味的诗风。

立原道造是位早慧的才子,他的诗音乐性极强,向人们展示了口语自由诗的可能性。立原道造中学时代受到石川啄木、北原白秋的短歌影响而发表习作,相继与三好达治、室生犀星等诗人认识。大学一年级时,他随老师拜访信浓高原浅间山麓的追分村,从此为乡间的自然美和人情美倾倒,追分村也从此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的处女诗集《寄萱草》采用西欧十四行诗的形式,以大自然为背景,以音乐般流动的韵律,讴歌乡愁与爱的丧失,受到极大好评。1935年他开始创作十四行诗(采用四、四、三、三行的形式),将纤细微妙的语言组成音乐性的诗歌,向人们展示了口语自由诗的可能性。同年12月他又出版了第二部诗集《朝夕的诗》。这些作品代表了立原道造的诗歌风格,多表现年轻人青春期微妙的孤寂心理,并赢得了众多的读者。

《我们躺在草地上》是一首十四行诗,展现了诗人对年轻人微妙孤寂心理的诠释。孤寂的内心,有几人能了解?但是所有的悲观消极都被诗人转化成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诗歌以纯洁无瑕的恋情为主题,讴歌了青春和生命。语言纯美凝练,感情真实动人。

全诗共四节,前两节各四行,勾勒了一幅如画般的景象: 鲜花环绕,小鸟欢唱,歌声传到“我”的耳旁,遥望山那边的天空,淡云如轻纱,蓝天似宝石闪光,在这样美的画面里,作者以景寄情,用客观环境来对后面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行铺垫,美丽如画般的景象,突出表现了诗人那种孤寂的心理。从第三节开始,作者开始倾诉青春的哀伤,作者那种对幸福的向往与憧憬以及隐隐透露出的孤寂与哀伤达到高潮:“——幸福在哪里?/在山那面的蓝天上,/在那天底下小而陌生的村庄。”诗人寻找幸福的方向,但却遥不可及,或许正是因为无法触碰,才更值得神往,也或许正因为平凡,幸福才不易被发觉,平凡就是幸福。可又有几人能在平凡的人生中真正地感受到幸福的滋味?人心本是无涯。诗人向往幸福,虽然遥不可及,但是心中存在梦想,就会油然而生对生命的满足感。从立原道造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是一个内心丰富、真诚的人,那种积淀在内心深处的情感,成为这些爱情诗章的源泉。他的诗是一种情感的流淌,是真诚的。

这首十四行诗的音乐节奏与日本人的哀伤情调浑然一体,显示出立原道造抒情诗的独特风格。在短暂的生命结束前,他终于摆脱了这种孤独、哀伤、虚无的心境,转而用欢快、乐观、肯定的情调,讴歌纯真爱情带来的幸福。这种纯真爱情的幸福与大自然的明媚日光、小草欢唱、蓝天云彩、鲜花碧草汇合在一起,唱出了一首动人的“草原情歌”。诗的结尾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满足,那种单纯的满足反衬了诗人内心微妙的孤寂感的变化。

(朱海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