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文学·维·谢·罗佐夫·聋人之家》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维克多·谢尔盖耶维奇·罗佐夫(1913— ),俄罗斯剧作家。苏联作家协会书记。出生于雅罗斯拉夫尔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幼爱好戏剧。1934—1938年在莫斯科革命剧院附属戏剧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了该剧院的专业演员。1941年应征入伍,同年身负重伤,伤愈重登舞台。战后应邀到中央铁路运输剧院任导演。因艺术思想与剧院领导不断发生摩擦,1949年被解雇。罗佐夫在逆境中发奋创作,在短时间内写成第一个剧本《她的朋友》(1949)。后来上了高尔基文学院,1952年毕业。生活的磨难不仅激发了罗佐夫强烈的创作愿望,而且也决定了他尖锐地揭露社会生活矛盾的创作思想。罗佐夫的创作立场是着眼和同情社会下层人民的命运。他全力描写触目的社会现象——心术不正理应落魄的人居然能飞黄腾达; 为人厚道的人反倒命途多舛。剧本的主人公大多是年轻人。反映当代青年精神世界。通过揭露时弊,呼唤道德回归。剧本富有教育意义,但不流于说教。五十年代后,苏联戏剧界自然形成了一个流派,为首的便是阿尔布卓夫和罗佐夫。剧作题材偏重于伦理道德。艺术手法上十分注重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角色台词生活化,富于潜流。主要剧作:《生活的一页》(1953)、《祝你成功! 》 (1954)、《永生的人们》 (1956,同年搬上银幕,改名为《雁南飞》)、《寻求欢乐》(1957)、《力量悬殊的战斗》(1960)、《途中》(1962)、《晚餐之前》(1962)、《婚礼之日》(1964)、《游艺员》(1966)、《传统的集会》(1967)、《从傍晚到晌午》 (1970)、《处境》(1973)、《四滴水》(1974)、《“聋人”之家》(1978)等。罗佐夫根据冈察洛夫的小说 《平凡的故事》改编的剧本获1967年苏联国家奖。
内容概要 高级外交官苏达科夫一家生活优裕,住房宽敞,室内陈设讲究。书房高雅别致,摆设十分阔气,简直象个博物馆。苏达科夫的儿子普罗夫告诉女友卓娅说:“这些东西都是我父亲从国外带回来的,是人家送给他的礼物。”普罗夫是九年级的学生。他想上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可他父亲要他上国际关系学院,认为上这所学校很光彩。普罗夫的姐姐伊斯克拉在报社工作,因做了人工流产,身体欠安,在家休息,同时处理报社积压的信件。信件很多,一天就有五、六百封,都是向报社投诉,反映不公社会现象,要求申张正义的信件。苏达科夫的夫人娜塔莉娅贤慧能干,过去是红军战士、护士,与丈夫在部队里相识。现在是这个家的总管。她一会儿给女儿喝维生素,一会儿为女婿叶戈尔准备晚饭,一会儿收拾房子,以便让丈夫接待外宾来家拜访。有一次一位意大利外宾采访时问苏达科夫:“你们国家是否根本没有穷人?”苏达科夫回答说:“没有,我们没有穷人。”当外宾说到在这个国家里劳动很受尊重,人人都热爱劳动时,苏达科夫说:“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更高,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末了苏达科天赠送外宾一只茶炊,以表他不是个一毛不拨的人。普罗夫认为父亲这种做法有些阿谀奉承的味道。苏达科夫听说自己的同事哈巴尔金的儿子自杀了,老哈巴尔金可能跟着要倒霉,他和女婿料定人事将要变动,便积极地计划着活动活动。叶戈尔见机吐露了自己的心迹。苏达科夫听说自己的上级卡拉梅斯洛夫要调叶戈尔去接替哈巴尔金的工作时,他说:“啊哟……我没有你可简直不行啊。”但他想到女婿前程似锦,要是他提升了,还可带伊斯克拉到法国去一趟,转而支持他,并为他感到骄傲。伊斯克拉根本不想去法国,全力扑在处理信件上。她请求父亲为一位会计说说情,保住住房证。结果对方要苏达科夫安排一个亲友的工作作为代价。苏达科夫感愤地说:“我真受不了,腻味透了。这种条件反射是怎么形成的?你给我木料,我给你钉子; 你给我一个合股建房名额,我帮你提前买到 ‘日古利’小轿车,嗨,不仅办大事这样,随便办点小事也这样,简直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苏达科夫问叶戈尔是否在外搞上女人了,叶戈尔矢口否认。他对苏达科夫一家表示感激涕零的话语使苏达科夫相信,即使叶戈尔顶替卡拉梅斯洛夫的职务,比自己的职务更高,也不会忘记这个家的。苏达科夫的老同学前来求见,叶戈尔劝阻说:“一个人只有绝对不顾虚礼俗套,才能出人头地。”苏达科夫多少还有一丁点儿良心,接见了老同学。原来他老同学的儿子爱上了波兰姑娘,鉴定里说他想逃往保加利亚,因此学校决定不准他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苏达科夫听罢答应帮忙,并说:“那种只求自己保险系数的家伙简直是狗养的!为了表现自己积极,把事情全搞糟了。哼,卑鄙,畜牲! 我给阿帕利欣打个电话,他会帮助解决的;正好他要求我让他出国去呢。”结果事情未成。普罗夫和伊斯克拉请求父亲再想想办法。苏达科夫无奈地说:“你们全都以为我手里有根魔杖似的。”这时叶戈尔巧妙地接着说:“这玩意儿流动性很大,你永远也不知道它目前在谁手里,是谁在指挥它。”人工流产使伊斯克拉的身心都受了创伤。现在她已恍然大悟。一看到叶戈尔就感到痛苦。母亲能理解吧,可父亲却责怪她平庸。叶戈尔背着伊斯克拉与苏达科夫上司的女儿阿丽阿德娜作爱。“过去惊心动魄的苦难经历”,“这个家庭的俘虏”,“与伊斯克拉结婚是为了感谢她的夹肉面包”,“要向前发展,充分发挥才能,就必须有自由”等等这些花言巧语,使阿丽阿德娜陷入想入非非。她亲自上门找伊斯克拉摊牌。伊斯克拉认真地对她说:“他会把您蹂躏个够,再在您身上把脚擦得干干净净,然后从您身上迈过去……”并劝她别让叶戈尔接近她父亲上级的女儿,不然叶戈尔会把她替换下来。她俩对叶戈尔来说,只不过是一座渡他过了河的桥罢了。叶戈尔这次正是利用阿丽阿德娜的关系,得到晋升。普罗夫早已看出叶戈尔心术不正,很同情姐姐,祈求上帝让叶戈尔死。可在苏达科夫眼里,叶戈尔是个年轻,前程远大,学识渊博,有政治头脑,懂得三种外语的杰出人才。苏达科夫反对儿子与售货员的女儿卓娅恋爱。儿子气愤地说:“你发展到这种地步可真有意思的。”“……一个人的灵魂会被满身的肥肉给蒙住。有的人居然会变得象只畜牲,叫人不敢祝他健康、幸福。”有一天卓娅女友的父亲病故,普罗夫跟卓娅前去看望,他心情很沉重,他很同情这一家。出来时抢了人家的皮包被抓进派出所。卓娅的母亲保他出来。普罗夫说:“我当时抢皮包跑了的时候,心里有一个坏念头,不,应该说是恶毒的念头。我之所以产生这种恶念头,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对一些事情无能为力。我希望我的家清清白白。”普罗夫的同学科利亚·哈巴尔金在自杀前一天曾对他说过:“动物大概比人更幸福,因为它们不会思索”,“说真的,最幸福的要数石头了,我希望变成一块石头,在世上存在千百万年,什么都看在眼里,可对什么事儿都无动于衷。”苏达科夫一家的生活里,早已危机四伏,可他却自我感觉良好,总爱对外宾说:“我们的生活很美满……”当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时,他才顿悟。所以他最后一次接见外宾时说了“我们的生活很美满”之后,放声哭了起来。
作品鉴赏 《“聋人”之家》描写了苏联当代高级外交官之家的日常生活,以及与外界的联系。剧作家旨在以小见大,用戏剧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心理,揭示当代权贵之家的内幕,反映苏联当代社会矛盾与冲突。外交官苏达科夫生活优裕,每天酒足饭饱,迎来送往外宾。内有美貌、贤慧的夫人娜塔莉娅; 外有百依百顺、八面玲珑、神通广大的女婿叶戈尔。膝下儿女双全——儿子普罗夫是九年级学生,女儿伊斯克拉在报社工作。每每外宾来访,都受到他家的热情接待。儿子、女儿、夫人、女婿及府上的一切都给外宾留下美好的印象。他总爱对外宾说:“我们的生活很美满……”可就在这美满生活的表下,潜伏着种种危机。它使人颓废,萎靡不振。儿子普罗夫对父亲的养尊处优,姐夫的所作所为早已反感。但是,他只有十六岁,对当今社会、家庭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他失去信仰,产生了恶毒的念头。或是向上帝祈求,或是采取极端行动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尽管普罗夫本质上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但他面临现实生活,感到十分迷惘。普罗夫的同学小哈巴尔金因无法摆脱心灵的痛苦而自杀。他曾说过:“动物大概比人更幸福,因为它们不会思索。”“最幸福的要数石头了,我希望成为一块石头,在世上存在千百万年,什么都看在眼里,可对什么事儿都无动于衷”。普罗夫与小哈巴尔金的言行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苏联当代知识和经验不足,思想和行为欠成熟的青少年,面临现实生活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它反映出来的不是一、二个人的道德危机,而是整个一代人的迷惘。苏达科夫的女儿伊斯克拉与丈夫同床异梦,成了丈夫的抛弃物。丈夫靠着她,利用了她父亲向上爬去。她表面沉默寡言,头脑却十分清醒。她向叶戈尔的新猎物阿丽阿德娜指出,她俩对叶戈尔来说只不过是一座渡他过了河的桥罢了。伊斯克拉身体被摧残,心灵被损伤,人格被侮辱。可她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全力投入处理投诉的信件。这说明她是个心地善良,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女人。作者通过她的遭遇,表明了苏联当代社会中为人厚道、善良,品德高尚者前途坎坷、命运多舛。苏达科夫的女婿叶戈尔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使得苏达科夫相信他是个杰出的人才,工作上不可缺少的助手。实际上,他是个精于权术,灵魂肮脏的野心家。他把苏达科夫的女儿当作人梯,一旦爬到比苏达科夫更高的职位,便与他们一家反目。他为了解除束缚,要妻子去流产; 为了晋升,勾搭苏达科夫上司的女儿,让她为自己铺设道路。他追求的是出人头地。为了出人头地,他可以不择手段。无行者的飞黄腾达,步步高升,意味着崇尚正义者的痛苦和屈辱,掌权者的昏聩无能。苏达科夫这个昔日的战士,今日的外交官,是个昏庸的官僚。平日沉醉于安逸的生活和小人的奉承拍马之中。他对身边发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闭目塞听,犹如聋子,犹如瞎子。在野心家、骗子手、两面派设计的迷宫中,他辨不清是非。高官厚禄已使他丧失了共产党领导干部的基本品质,使他不知不觉地卷入权力交换之中。他不知道这种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不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还多少有一丁点儿良心嘛!”作者十分强调戏剧的社会意义。剧本是有尖锐的公民性。他集中力量记录下触目的社会现象——高官的昏庸,品质高尚者前途坎坷,德行低下者反倒一帆风顺。召唤人们去深思这种社会问题。写作手法细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自然引出戏剧冲突,给人以逼真感。角色台词生活化,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富有潜流。创作风格以其自然流畅、推心置腹的语气,温和的调子和追求准确地再现日常生活等等,与阿列克谢、阿尔布卓夫的美学观点相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