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的女儿》简析|介绍|赏析|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上尉的女儿》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普希金(1799—1837)的中篇小说。它是作家创作晚期人道主义思想的结晶。作品以18世纪70年代的普加乔夫起义为背景。纨袴少年格里尼约夫按照贵族教养的程式,到白山要塞去接受行伍的考验。在暴风雪途中迷路,被一个中年汉子引到客栈。他在感激之余把自己的兔皮袄送给了衣衫单薄的汉子。要塞司令米龙诺夫上尉对格里尼约夫倍加照顾。上尉的女儿玛利亚也与他情投意合,招致青年军官什瓦卜林的忌妒,引起决斗。格里尼约夫被刺伤,这更加深了他与玛利亚的爱情。适逢普加乔夫起义军攻陷要塞,米龙诺夫被绞死,什瓦卜林投降。格里尼约夫在被套上绞索时意外获释。原来普加乔夫正是那个风雪夜为他引路的汉子。玛利亚落入什瓦卜林的手中,忍受着折磨。格里尼约夫求普加乔夫帮忙,后者慨然应允,斥责了什瓦卜林,成全了格里尼约夫和玛利亚。起义失败后,普加乔夫被枭首示众;临刑时,普加乔夫看见了格里尼约夫,还向他点头致意。格里尼约夫因“通匪之嫌”被拘捕审讯。玛利亚不得已设法面见女皇,诉清原委,求得恩准。格里尼约夫终于与玛利亚幸福结合。

作者着力塑造了格里尼约夫的形象,着力挖掘一个贵族青年为人的价值所在。贵族式的家庭教育将他培养成一个纨袴少年;而标准的旧俄军营生活则可能使他变成一个花花公子。但最终他没有成为一个浪子,是周围善的力量发展了他善的本性。老仆萨维里奇管束尽责,中年汉子乐于助人,上尉一家热情朴实,这一切使他的性格变得坚定、勇敢、忠诚,获得了自身的价值。与此同时,作者也证明了“匪首”普加乔夫也具有作人的价值。他具有善的天性,仪表堂堂,与部下相处融洽。他真正把人看作人,即使是敌人的女儿,在她受虐时,他也慷慨相助。更可贵的是,他还具有英勇无畏的气慨,宁可做饱血而死的老鹰,也不当啖尸苟活的乌鸦。作品还描写了平民百姓用奉献面包和盐的隆重礼仪迎接普加乔夫的场面。普希金基于人道主义信念,真实地再现了普加乔夫的英雄形象。

作品以带有传奇色彩的情节演述爱情与战斗的故事,以现实主义手法发掘人物性格所蕴含的价值。它表达了作者一种美好的理想——希望人能在善的高度上自我造就,互相造就,无论皇帝、贵族,还是平民。但在作品的描写中,普希金也时时流露出一种惶惑,在人道主义的天平面前,他无法摆定自己对农民起义问题上的立场。因此,他尽量把故事写得曲折、动人,借以回避对自身进行评价,这便使得作品既有浪漫色彩,又具有客观现实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