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文学·帕特里克·怀特·风暴眼》作者简介|内容概要|作品赏析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怀特(1912— )澳大利亚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生于英国,在澳大利亚悉尼乡间父亲的农场里度过童年。1932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攻读现代语言,其间游历了许多欧洲国家,深受欧洲文化的影响。1939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幸福谷》 问世。1955年发表的第四部长篇小说 《人类之树》标志着他进入了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1973年出版的《风暴眼》 使他荣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成了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地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作家。他先后共发表了11部长篇小说,6部剧本,1部诗集,1部自传,1部演讲集和3部短篇小说集。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文坛上享有盛誉。怀特的大多数作品均以澳大利亚为背景,反映澳大利亚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方式。他早年深受乔伊斯、沃尔夫、哈代和劳伦斯等英国作家的影响,擅长意识流手法,并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小说着重塑造人物,描绘心理,专心刻画那些被现代社会扭曲了心灵的人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灵魂,以此来探索人生的意义,寻求生活的真谛,并且讽刺、批判和嘲弄了那个现实社会。由于怀特的创作实践在澳大利亚文坛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他的创作主张又得到文艺界广泛的赞同。加之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的声望和地位,使澳大利亚文艺界形成了以怀特为核心的一大批怀特派作家,雄踞着澳洲的文坛,从一定意义上讲,左右着澳大利亚今后的文学发展的方向。
内容概要 在澳大利亚悉尼市郊一座豪华的花园别野里,镶着银太阳的宽大的花犁木床上,躺着年迈、垂死的伊丽莎白·亨特。她是当地最富有的大牧场主亨特先生的遗孀。伊丽莎白年轻时风姿绰约,聪明过人,以自己的美貌和才干叩开金钱的大门,成了大牧场主亨特先生的妻子,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而今,年已耄耋的亨特太太双目失明,两腿不能行动,僵卧病榻,但她乃是这里权势的“女王”和豪富的偶像。她竭力表现自我。为了显示其不减当年的威严和活力,她雇用精于美容的曼胡德小姐每天为她化妆、打扮,用各种油彩湿润她那早已干瘪的肌肤,用昂贵的香粉填平她脸上深凹的皱纹,并用稀世的珍宝把她打扮得珠光宝气。她追求别人对她的崇拜,但也渴望得到真正的爱。可是,她却是一个自私、自利、冷漠无情的女人,一生都处于想让人爱却又不肯爱人的矛盾之中。如今,不管如何精心打扮,如何炫耀财富,她只是旁人心目中一个非常有钱但令人讨厌的“老婴儿,”一个在护士手中日渐萎缩的“包裹”。她只能日日夜夜地僵卧病床。在乱梦中昏睡,在昏睡中追忆,在迷惘和失落中逐渐地了却残生。她儿子巴兹尔是个演员,早年在英国舞台上因善于扮演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而享有盛名,获得过爵士的称号,但他的成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欢乐,他沉湎酒色,不求上进,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当演员的名声每况愈下,最后众叛亲离,孑然一身,沉溺于酗酒和纵中不能自拔。在母亲病危之际,他回到了澳大利亚,他又一心盘算着如何攫取母亲的钱财,垂涎母亲病榻前美貌的护士。他曾竭力寻找失去的自我,但一切都是徒然的,正如他的第一个妻子一针见血地指出的: “他老是扮演同一个角色——他自己。”因为他只会见风使舵、逢场作戏,而这一切又都是为了自己。亨特太太的另一个亲人是她的女儿多萝茜。她年轻时远嫁法国,丈夫出身于名门望族。可惜好景不长,多萝茜很快成了一名被遗弃了的公爵夫人。在她身上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澳大利亚的自我,这使她顽固成性、吝啬刻薄; 另一个是法国的自我,这又使她自命不凡、矫揉造作。这两个相互矛盾的自我却在疯狂追求钱财上统一了,更何况她在回澳大利亚时早已穷愁潦倒,颇似丧家之犬了。巴兹尔和多萝茜获悉风烛残年的母亲已经奄奄一息,即将离开人世时,都急匆匆地从海外飞来,在母亲的病榻周围展开了一场争夺遗产的激烈争斗。儿女们觊觎财产的情景亨特太太一目了然,她发誓要更顽强地生存下去,不能让儿女们的阴谋得逞。她不时喟然长叹: “漂亮的脸蛋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并不能驱走孤独和失望。”她自己一生是在自私自利的驱使下度过的,但临终前也尝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漠的滋味,她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犹如海岛与海岛之间的关系一样,尽管有海水、空气相连,但在感情上谁也不会向谁靠拢,而且“最冷峻、最偏狭的海岛,莫过于自己的儿女”。病榻前的一切象毒蛇一样纠缠着她,啮噬着她破碎了的心,即使她痛苦不堪,也使她重新估量人生的价值。因此,她自叹自怜,自我反省,自我发现,自我否定,在痛苦煎熬、乱梦、恍惚中度过她最后的一刻。而她的儿女们为了对付不肯轻易死去的母亲,从唇枪舌战、勾心斗角,到最后沆瀣一气,千方百计地从精神上、心灵上对她折磨,促其早死。同时,他们还各自施展手段,分别与女护士和男律师鬼混、调情。这既有情欲上的要求,也有争夺同盟的企图。不仅如此,当母亲死讯传来时,这一对不知廉耻的孪生姐弟竟在父母生育他们的床上肆意纵欲乱伦!
亨特太太终于离开了人世,她亲生的这对孪生姐弟巴兹尔和多萝茜也终于心满意足地瓜分了母亲遗下的大笔遗产,各奔东西,追求他们新的乐趣了。在最简单的丧葬仪式上,参加葬礼的只有侍候过亨特太太的几名护士和佣工,她仅有的亲人——儿子巴兹尔和女儿多萝茜都以各自的借口逃之夭夭。这位曾经用自己的美貌和才干叩开金钱大门、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显赫一生的富孀,只能在其死后并在这荒凉孤寂的墓地里才真正得到一角平静之地——风暴眼——大风暴中的一点宁静点。
作品鉴赏 《风暴眼》 的问世使怀特荣获1973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在这部长达52万字的小说中,怀特用“史诗般的和擅长于刻画人物心理的叙事艺术,介绍一个新的大陆进入文学领域”。因此,这部小说备受评论家的推崇,称它为“怀特25年中全部作品的大规模集中”,“别具一格地把史诗的真实和诗歌的感情熔于一炉”。这部小说的题材在文学创作中屡见不鲜的,但怀特从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加工赋予主题新的内涵。在围绕金钱而展开的这场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之中,作者不是满足于暴露人世间表层的丑态,而是把笔触深入人物的内心角落,用心理分析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敌对的原因,使作品像一把剖析灵魂的手术刀,展开那些腐朽、堕落的创疮,唤起读者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的思索。小说的中心就是那张躺着亨特太太的病床,所有的情节设计,都是从这里向四面八方辐射出去的。主人公亨特太太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一个对世俗生活贪得无厌的追求者。她出嫁以后,生活授予她极大的权势和荣耀,成了物质生活中的女王。但奢侈豪富并不能驱走她心灵上的孤独和失望,她在精神世界里形单影只,是个孤家寡人。她渴望将自己编织进别人的生活图案,满足自身的空虚、孤寂的灵魂,却发现自己不能取信于人,甚至连自己的躯体也无法伴随那颗不甘寂寞的心,而父母与子女间最真挚的感情也被铜臭所窒息,留下的只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就是铜臭味弥漫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图像。在写作技巧上,怀特频频使用意识流手法,使以亨特太太为中心的故事内容具有纵横交叉、放射性的主体结构。小说中既有传统的内心独白,也有潜意识的描述,有机地串联了主人公一生中不同时期的不同经历和接触过的各类人物。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的描写上: 一种是通过某种直觉感触引起的联想或者幻觉,由此及彼地把此时此地的感觉和彼时彼地的体验串联起来,构成一张密集的意识之网。超越时空,纵横交叉,回旋翻腾,撒向四面八方,勾起她对往事一系列喜怒哀乐的思绪。另一种是通过亨特太太的梦幻,串联她一生的理想、憧憬、感情和际遇,组成她生平经历的画卷。在梦境中,她有时追回到孩提时代与好友尽情戏耍的林荫河畔,表现了她当时天真无邪的童心; 有时依偎在丈夫温暖的怀里,反映了他们夫妻生活中的缕缕情思; 有时却是与情夫幽会偷情的床第,彻底撕去了她清醒时那副伪善的画皮……这种使用辐射式立体交叉结构的写作技巧把各类人物、各层时间,甚至各色事物有机地串联起来、多色调、多声部地融成一体,不仅扩展了小说的容量,也构成了这部小说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