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名句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名句的诞生

缺月挂疏桐1,漏断2人初静。谁见幽人3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4。拣尽寒枝5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

完全读懂名句

1、疏桐:叶子稀疏的梧桐树。2、漏断:指夜深。漏,古代计时器。3、幽人:幽居之人,这里是苏轼自指。4、省:了解,知觉。5、寒枝:隐喻朝廷高位。

残月高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更鼓刚歇,四周一片寂静。有谁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影子。

鸿鸟吃惊地回了神,转过头来,像是有多少怨恨都没有人了解似的。寻遍了枯枝,却始终不肯随意停留休息。它孤独寂寞的景况,恰如沙洲上的空旷冷清。

名句的故事

这一年,苏轼44岁,初到黄州的他,才刚刚死里逃生,惊魂未定。也就是在黄州,他写下了这首凄清孤寂的《卜算子》。

北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一直到元丰七年才离去。在黄州四年又四个月的日子当中,总计苏轼创作了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让黄州这个长江边上的穷苦小镇闻名四方。

“乌台诗案”株连甚广,凡是与苏轼有过交往、受过他诗文馈赠的文武百官如曾巩、李清臣、张方平、黄庭坚、司马光等,都受到贬谪和罚铜;更不用提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踢到老远的江西瑞州。面对这样豺狼当道、无力回天的残酷打击,再怎么豪放豁达的苏轼,都不得不陷入误入丛林的小白兔的惶恐孤寂与哀愤。

不过苏轼用的不是小白兔而是孤雁来自喻,更显露脆弱但不屈服的性格。他首先描述幽人形单影只只有孤雁相陪的景象,在众人都睡去的深夜,唯有词人还醒着,残月、疏桐,无人看见“幽人”寂寞地独自徘徊,只有远方缥缈的孤雁可能看见吧​‍‌‍​‍‌‍‌‍​‍​‍‌‍​‍‌‍​‍​‍‌‍​‍‌​‍​‍​‍‌‍​‍​‍​‍‌‍‌‍‌‍‌‍​‍‌‍​‍​​‍​‍​‍​‍​‍​‍​‍‌‍​‍‌‍​‍‌‍‌‍‌‍​。这个“幽人”自然指的就是词人,苏轼初到黄州时,多次自称“幽人”,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偶爱东风转良夜”(《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此“幽人”带有一种幽闭、孤独清高的味道。

接着,“幽人”变成“孤雁”,孤雁“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描述孤雁受惊、心有余悸的凄惨景况,诗人禁不住流露出自己在强权欺凌下的脆弱与惶恐。但接着又马上转为不愿屈服于恶势力的傲骨,“即使孤雁再怎么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坚持寻觅良枝,在寒夜里不断地飞着,不愿意就此同流合污、出卖自己的灵魂”。如此,就只能继续忍受沙洲的寂寞与冷凄。

由本词可以想见,当时的苏轼有多受伤了,甚至还常常做噩梦、夜半惊醒:“醉里狂言醒可怕”、“忧患已空犹梦怕”、“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西江月》),文豪的遭遇,让人不禁掬一把同情之泪。

历久弥新说名句

在古诗词中,常常可看到古代读书人因政治上的遭贬或挫折有感而发,而创作力特别旺盛。还好因为皇帝不重用他们,否则我们就看不到这些精彩的诗句了。如屈原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楚辞·渔父》)

而从皇帝的角度,又是怎么看待自己对这些贤士的态度?《汉书·楚元王传》中曾记载:汉高祖刘邦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刘交。刘交少年时,曾经向一个名字叫浮丘伯的人学习《经》,与他一起学习的还有穆生、白生、申公等人,大家感情非常好。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刘交被封为楚王。到楚地以后,刘交把自己当年的同班同学穆生、白生、申公请来,封为“中大夫”,给予很高的礼遇。

穆生酒量小,每逢酒宴之时,刘交都让人特地给他准备一份醴酒(“醴”是甜酒,味道甘美而不易醉人,适宜于酒量小的人饮用)。后来王位传到了刘交的孙子刘戊身上;这位新的楚王对穆生等中大夫的态度远远不如他的祖父。穆生不久就发现,酒宴之时,自己面前不再有专门准备的醴酒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对白生和申公说:“可以逝矣!醴酒不设,王之意怠,不去,楚人将钳我于市。”意思是:“可以离开这里了。不再为我准备甜酒,说明大王已有怠慢的意思,再不离开,楚国人将要对我像犯人一样以铁具钳颈于市了。”就这样,穆生离开了刘戊(“醴酒不设”成为一成语,用来形容对人的礼敬不够或礼数有减)。

后来,刘戊在权力斗争中失去了王位,当他落难逃命的时候,两个不认识的人冒死救了他。刘戊非常感激地向他们致谢,这两个人则回答说,当年他们落魄之时,曾经喝过刘戊的赈粥,因此予以回报。这位落难楚王刘戊万分感慨,后悔地说:“仅仅因为两碗粥,就得到两位救命恩人;仅仅因为一杯酒,就失去一位贤德之士。”可见皇帝也是会犯错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