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杜牧的“折戟沉沙”诗句与林彪摔死暗合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毛泽东评杜牧的“折戟沉沙”诗句与林彪摔死暗合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语言明丽爽朗,内涵深邃含蓄,擅长七律、七绝,而以后者为世人所激赏‍‌‍‍‌‍‌‍‍‍‌‍‍‌‍‍‍‌‍‍‌‍‍‍‌‍‍‍‍‌‍‌‍‌‍‌‍‍‌‍‍‍‍‍‍‍‍‍‌‍‍‌‍‍‌‍‌‍‌‍。杜牧的诗,有与常人不同的风格,读后令人回味无尽‍‌‍‍‌‍‌‍‍‍‌‍‍‌‍‍‍‌‍‍‌‍‍‍‌‍‍‍‍‌‍‌‍‌‍‌‍‍‌‍‍‍‍‍‍‍‍‍‌‍‍‌‍‍‌‍‌‍‌‍。毛泽东读过杜牧不少诗,故居藏书的《注释唐诗三百首》、《唐诗别裁集》等都有不同版本多部,翻开这些诗集,可以看到毛泽东多次读杜牧诗的圈记。毛泽东还在练习书法时,背诵默写过杜牧的《过华清宫》、《清明》、 《寄扬州韩绰判官》、 《泊秦淮》、 《赠别》、 《遣怀》、《边上闻笳》等诗。

杜牧出身于高门世族,祖父杜佑曾任宰相,同时也是一位史学家,历时三十年撰《通典》二百卷,被誉为“位极将相,手不释卷”。杜牧受祖父的影响很深,从小“好读史,工诗为文,尝自负经纬才略”。26岁进士及第,接着又通过殿试制策登科,他很得意自己的一年两捷,曾赋诗“两枝仙桂一时芳”,表达自己的才华出众,名噪一时。杜牧人仕后,授官宏文馆校书郎,后人江西、宣歙及淮南节度使为幕僚,此后又任黄、池、睦、湖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不满晚唐日趋衰退的局势,怀有兴国济民的雄心壮志,致力于研究“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并先后向皇帝及当政者递交过《罪言》、《论战》、《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原十六卫》等,论述自己有关治乱守战的道理,切中要害。他好谈兵,为《孙武十三篇》作注。

杜牧对诗创作的指导思想比较进步。他主张诗的内容主要应针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抒发自己的感受,反对无病呻吟。他的诗涉及古今社会的多个层面,而毛泽东对他以这种思想写下的一些咏史吊古诗情有独钟,常常能产生共鸣,对杜牧的历史观也流露出赞赏。

毛泽东读杜牧《赤壁》这首诗,在天头上画了一个大圈,在诗的题目前连画三个小圈,全诗为: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是咏叹赤壁之战这段历史的。赤壁,在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长江南岸。东汉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率兵五十余万,号称八十万,进攻孙权。孙权和刘备联合,出兵三万。孙权的统军将领周瑜,利用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性,用火攻烧曹军船只,大破曹军,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引起后世无数骚人墨客的吟诵叹赏,都是肯定周瑜的军事才能的。杜牧的这首诗是他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诗人以他的政治、军事眼光,文学手笔写下的咏史诗,别具一格地阐发卓尔不群的另一种见解。他认为,曹操的军事才能和军事实力都强过周瑜,周瑜的取胜只是得力于“东风”这个偶然的条件而已。他不直抒己见而采用假设;他不正面说吴之失败,而说“二乔”被俘。 “二乔”,即孙策之妻大乔和周瑜之妻小乔;铜雀台系曹操晚年享乐之处,其姬妾皆在台中,以楼顶有大铜雀而得名。全诗构思新颖别致,独具一格,只用短短二十八个字,便尖锐、鲜明、形象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现了诗人独到的史识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毛泽东很欣赏这首诗。1971年“九一三”事件之后,为筹备接待基辛格访华,毛泽东接见过熊向晖,当谈话涉及林彪时,他吟诵了杜牧的这首诗,并说:林彪的“三叉戟飞机摔在外蒙古,真是‘折戟沉沙’呀。”

毛泽东圈画批注杜牧的另一首咏史诗是《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是杜牧由宣州赴京,路过乌江亭有所感而作。乌江亭在和州乌江镇东南凤凰山上。秦末,刘邦和项羽争天下,大战于垓下,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建议: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羽因失败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刎颈自杀。历来人们都对项羽的英雄气概倍加赞赏和颂扬,而杜牧诗却又是不同凡响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大丈夫在失败面前应能屈能伸,百折不挠。江东的人才很多,退到江东,养精蓄锐,争取东山再起去夺取胜利,并非不可能的。杜牧批评项羽的行为不可取这种反调,发前人之未发,给人以启迪。《赤壁》、 憫乌江亭》这两首诗在《历代诗话》中有过评论。诗话中有题为《二乔》的一则,其中引用《许彦周诗—话》对《赤壁》诗的理解。许彦周认为,杜牧“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许彦周指责杜牧此诗立意不当,遭到后人的批评和嘲笑。《历代诗话》引用了另一种见解说:杜牧的诗,常“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 “东风、春深数字,较为含蓄深窈矣”。并举《题乌江亭》为证说: “项氏以八千渡江无一还者,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毛泽东在“翻案法”等处画了着重线,对有关项羽的论断批注 “此说亦迂”四个字,不同意这种观点。毛泽东自己的观点早在1939年4月延安抗大的一次报告中就说得很清楚,他说: “楚霸王项羽在中国是一个有名的英雄,他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自杀,这比汪精卫、张国焘好得多。但项羽尚有一个缺点,从前有一个人在他自杀的地方作了一首诗,问他你为什么要自杀,可以到江东去再召八千兵来打天下。我们不学汪精卫、张国焘,要学项羽的英雄气节,但不自杀,要干到底‍‌‍‍‌‍‌‍‍‍‌‍‍‌‍‍‍‌‍‍‌‍‍‍‌‍‍‍‍‌‍‌‍‌‍‌‍‍‌‍‍‍‍‍‍‍‍‍‌‍‍‌‍‍‌‍‌‍‌‍。”这里所说从前有人作的诗,指的就是杜牧这首《题乌江亭》。毛泽东是赞同杜牧这首诗的观点的。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极知名,他又熟悉兵法,是当时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杰出诗人。他和李商隐是晚唐文坛的双璧,人称“小李杜”,有緵川集》传世。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