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诞生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1闲愁2。此情无计3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完全读懂名句
1两处:指两人相思。2闲愁:闲思愁绪。3无计:无法。
红荷残留余香,倚着精致竹凉席,秋日已近。解下轻薄外衣,独自一人踏上小舟。望断云天,谁能寄封书信来?等到鸿雁传书抵达时,明月已高挂西楼。
花儿独自飘散凋零、流水独自川流不止,两者皆怀着同样的一种相思,却是两地的愁苦。这种相思情怀无处消除得了,才放松轻蹙的蛾眉,就又拢上心头。
名句的故事
元代伊世珍所撰写之传世小说《琅嬛记》一书,记载李清照生平之事迹、逸事,其中载此阕名词的背景是由于“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不久就面临离别,她难掩悲伤,于是写下《一剪梅》于锦帕中赠送赵明诚。此种说法甚美,但经学者考证,《琅嬛记》是本传奇小说,其中诸多记载并非史实。且李清照与赵明诚新婚之际并无分离,因为当时赵明诚还是个太学生,仍在汴京求学,因此夫妻俩并未分离,两人长期饱受两地相思苦,应要到十多年后赵明诚赴往外地任官之时;因此这阕词或许应系年于李清照中期以后的作品。
清人王士祯于《花草蒙拾》曾说,明人俞彦《长相思》词云:“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是善盗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词句。仔细查看俞彦所言,几乎是浓缩本篇名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意象,是故王士祯会评其善盗。不过王士祯也指出,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典故,也并非个人所独创,而是脱胎于当朝大臣范仲淹《御街行》所言:“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虽然二人所言类似,但范词却过于平铺直叙,不如李清照词意深刻隽永。李清照点化了前人作品,且别出巧思,以“才下”、“却上”来起伏,以“眉头”、“心头”相印衬,可谓是青出于蓝的作品,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历久弥新说名句
近代著名文艺作家琼瑶,擅长于行文中展现其对传统诗词的熟稔,甚至连书名灵感也攫取于宋词的启发,如琼瑶早期著名的爱情小说《却上心头》,取名即来自李清照《一剪梅》。琼瑶也为这部电影主题曲填词,歌词改写自“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由男主角刘文正主唱,歌词为:“天也悠悠,地也悠悠,天地无边无尽头;魂也悠悠,梦也悠悠,魂牵梦萦何时休。几度回首,几度凝眸,几度相思几度愁,说也含羞,诉也含羞,望断天涯何时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歌可谓是将李清照词中闺怨气氛成功转化为爱情中魂牵梦萦、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经典写照,将李清照深闺寂寞时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巧妙改造为初尝爱情酸果时含羞带怯、怅然若失的无限愁情思念。
在余光中一篇《牛蛙记》的小品文当中,笔者以童稚、趣味盎然的写法,将初识蛙中之牛的经验录下。作者自言他从小对于宛如水雷般滴声回响的蛙鸣有好感,带着对乡土的亲切感与生命的热情,总是欣赏着水边草间传来的声声鸣响。然而,在一次久旱不雨的夏天,住家旁出现了一群意外的芳邻,他们的叫声单调而低沉,郁郁不绝,万籁俱寂的深夜里,仿佛恶魔般嘶吟着,原来这就是牛蛙。当时余光中夫妇还饶有趣味,欣赏着大自然的乐章,不久之后,不堪其扰,作者形容“此情恰如李清照所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蹲踞在阴沟下的牛蛙,仿似“阴沟里的地雷”,令人无法释怀,即便要自己不用在意,但那迟滞苦吟,却“像一把毛哈哈的刷子一下又一下曳过心头,更深人静的那一点清趣,全给毁了”。余光中此处运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饶富情意的词句,巧妙与当下情境融合,表示自己心悬关注的事物,作者也创意十足,用蛙鸣声来结合李清照词,则是当中最为新颖的文学创意,引人一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