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有茨》原文与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段振良 【本书体例】

【原文】:

墙有茨(1),不可扫也。中冓之言(2),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所可读也,言之辱也(3)

【鉴赏】:

经》里揭露统治者恶行败德的讽刺诗中,鄘风“墙有茨”是著名的一首。鄘与邶始封时同属诸侯国,但后来都为卫国所并。所以,鄘风中许多诗篇是咏卫国之事的。传说,卫惠公的母亲与惠公的庶兄公子顽通。尽管他们不是血统的母子,但在十分注重名分和礼法的周代,如此坏礼乱伦的丑闻,简直令闻者瞠目咋舌!卫国人民创作这首歌,表达对那些荒淫的统治者的唾骂和谴责。

“墙有茨,不可扫也”。墙头上的草,有谁会想到去“扫”之、“襄”(同攘)之、“束”之呢?再则,那浑身芒刺的蒺藜草,本是用来防人踰墙的,这就更见其“不可扫”了。这一开头真叫人不知其为何起,亦不知其所欲言。但如果细细品味就会发现,人民正是通过自己生活中不可思议的怪事,去引出统治者干下的众皆莫测的丑事。于是,这一起兴就使全诗在千夫同指的鄙夷情调中又颇含几分恢谐。

“中冓之言,不可通也”。“冓”是指木材交构而成的屋室,所以古人称内室为“内冓”,亦即这里的“中冓”。“中冓之言”,就是隐指卫国宫闱里的丑行了。诗没有直接披露内室里的淫言秽行,仅以“言”字暗示出来,这就巧妙地钩连出“不可道”、“不可详”、“不可读”,而人们从这不言之言中,已足可明白地觉察王公贵妇们的丑恶不堪,同时也表现了歌咏者对统治者出人意外的丑行在情绪上所受到的震惊。

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结尾,虽仅一字之异,但所强调的内容有别。“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这是说:难道可以说出来吗?说出来就太污浊了!重在突出“丑”;而且这丑事多得讲不完,这是“长”;甚至,那丑恶的言行还会使复述者也蒙受羞辱,这是“辱”。丑、长、辱三字,平淡通俗至极,但只要人们一想到统治者们那些道貌岸然的外表,就会感到这些通俗的字眼竟是格外具有穿透力的。后世人民用“臭汉脏唐”来刻划帝王贵妃的真嘴脸,那“臭”与“脏”,一字一唾,鞭辟入骨,不正是对本诗中无情的揭露精神的继承吗!

全诗以异常之咏叹引出奇怪之丑闻;通篇抓住“中冓之言”,以“不可”二字传达出难于言说的情态;以“丑”、“长”、“辱”撕下统治者冠冕堂皇的外衣。一唱三叹之中,已初露“言有所不尽”的艺术手法之端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