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梁建民 【本书体例】
【原文】:
叔于田(1),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2)。
叔于狩(3),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4)。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鉴赏】:
《叔于田》,是对一个青年猎手的赞歌。诗中以一位出众的猎者——“叔”作为咏唱的对象,写出这个青年会打猎、善乘马,能饮酒。当他一出去打猎时,巷里就再也难找到象他那样漂亮、善良、武艺高强的人了。伯、仲、叔、季本是古代男子常用的表字。诗人于此称字而不称名,这是对“叔”的敬重。本诗即相当突出地表达了作者对“叔”的钦敬、倾慕之情。
关于本首诗旨,古来颇存歧义。《毛诗序》认为:“《叔于田》,刺庄公也。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国人悦而归之。”三家无异义。只因诗中有“叔”字,前人就认定这即是《左传·隐公元年》所载与君兄郑庄公争位的共叔段。其实,推究诗意,篇中并无讽刺庄公的意味;而所咏之“叔”,更不必坐实为共叔。崔述说得稳妥:“仲与叔皆男子之字,郑国之人不啻数万,其字仲与叔者不知几何也”,怎见得“郑有共叔(段),他人即不得复字叔”呢(参见《读风偶识》)!可见《序》之所云,实属牵强附会,另外,据《左传》载,共叔段是一个野心勃勃、利令智昏、寡谋少智的人,在偏私的母亲庄姜的骄纵下,企图用武力来夺取胞兄庄公的君位。这距诗中“叔”的品质相去万里,怎能与“叔”相提并论?所以,就诗论诗,这实是对一个杰出的青年猎手的热情礼赞。
全诗共三章,用“联章迭咏”的形式,来极力称颂“叔”的美好和超群的技艺。第一章重在赞其“洵美且仁”;第二章重在赞其“洵美且好”;第三章重在赞其“洵美且武”。
诗一开笔,就造语警竦,起势不凡。诗中写,当“叔于田”时,竟至招致“巷无居人”,既是叙事,又是渲染烘托。这叫先声夺人。引人深思。作者并没有采用正面铺叙描写的方法来直接刻画“叔”的美好形象;也没有描绘他究竟如何精于骑马射猎,但只从作者侧写中,就完全可以想见“叔”其人是何等的引人注目,何等的出类拔萃、不同凡响了。我们也似乎从“巷无居人”的夸张描写中看到了这个青年猎手英俊、潇洒的姿态、美貌漂亮的面容,佩弓插箭、乘着骏马、气宇轩昂地出外打猎去了。《诗义会通》说得极好:“次句奇极。”这正是这首诗的高明所在。至于“奇”在何处?评者未说。其实“奇”就奇在避实就虚,空灵用笔,侧面夸张。
那么,“叔”往出猎,此乃常事,不足为奇。但何至于里巷之人会空无一人?显然这是作者的夸饰之笔;而且这种夸饰似乎有些绝对而悖于常情常理,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此诗之妙且耐人寻味处,全在于作者“故撰奇句而自解释之”(《诗义会通》)。作者在此先运用了极度夸张之笔,随之又对此作了巧妙的补充和申明:“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读诗至此,才“天机”泄露:原来“巷无居人”一句,并非实“赋”,而是虚写。朱熹解释很明了:“非实无居人也,虽有而不如叔之美且仁,是以若无人耳”(《诗集传》)。这样,诗的夸张就找到了合情合理的根据,落到了实处,而且还如郑玄《笺》所说:“叔于田,国人注心于叔,似如无人处。”突出地表现出作者对于“叔”的异常专注和一往情深。
笔者以为,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手法就在于虚处着笔,极尽夸饰。这种侧面虚写的手法,从艺术效果上看,比那些平庸呆板的正面实写,节省笔墨而事半功倍,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其高明。三章一例,方法尽同。本诗运用概括的虚写和极度夸饰之笔,于复沓重唱中将题旨发挥得淋漓尽致,也给人以一唱三叹的悠悠韵味,强化和渲染了作者倾心歌颂与热烈赞美之情。还应指出的是,《叔于田》的写作手法,为叙事写人一类诗歌的创造提供了非常有益的经验,也多被后代诗人所借鉴。在某种意义上看,《陌上桑》、《孔雀东南飞》写人手法就明显地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广而告之,这种影响不只存在于诗歌创作中,也存在于小说和散文的创作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