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门》原文与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李春燕 【本书体例】

【原文】:

墓门有棘(1),斧以斯之(2)。夫也不良(3),国人知之。知而不已(4),谁昔然矣(5)。墓门有梅(6),有鴞萃止(7)。夫也不良,歌以讯之(8)。讯予不顾(9),颠倒思予(10)

【鉴赏】:

《毛诗序》中云:“《墓门》,刺陈佗也。陈佗无良师傅,以至于不义,恶加于万民焉。”我们认为这种说法是较切合实际的,与之看法相一致的不乏其人:魏源云:“《墓门》,刺陈佗也。…”《列女传》、《楚辞》王逸注、《公羊传》等,看法近乎相同。与之相驳的朱熹集传》指出不良之人“亦不知其何所指也。”细细玩味,不难看出,本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刺的是陈佗。

陈国是春秋时的小国之一,陈佗是陈国国君陈桓公的叔伯弟弟,他对陈国的大权早有非分之想。这时,陈桓公病重,按传统皇位应让太子继承,陈佗抓住这个机会,把太子免杀死,夺得了陈国的最高统治权。他的暴政使陈国大乱,社会动荡,人心不安,给陈国百姓带来严重的灾难,许多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因此,陈国百姓怨声载道,对陈佗更是恨之入骨:是他,才使得人民背景离乡,四处流浪。后来,陈国人民得到蔡国的帮助,杀死了陈佗,方解了心头之恨。诗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下了这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诗句。

本诗共两章,每章六句。“墓门有棘,斧以斯之”点出本诗所要讽刺的人物。用“棘”比作“恶人”,指陈佗。“棘”即酸枣树,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恶木。“斧以斯之”即“以斧斯之”,“斯”,砍的意思。因为陈佗的勃勃野心,使安定的国家倾于毁灭,人民痛恨这样的人,恨不得用斧头象砍伐树木一样把他杀死。接着直接了当指出“夫也不良,国人知之”,他不是个好东西,人们都清楚。对于人们的反映,他却“知而不已,谁昔然矣。”就算他知道了,可却不加以改正,继续着他的恶行,我行我素,倒行逆施,和从前一样。诗人对国家的形势深感担忧,面对这样的暴君,只能把内心的痛苦抒发出来,让人民的力量来压倒他,可是事实并非如此,他给人民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仍是怙恶不悛,不思悔改。

第二章形式上与第一章一致,只是在程度上较前一章进了一步。斥责奸人的口气更加直接、坦白,情感更加强烈。把诗人内心的愤怒和忧国忧民的心情完完全全表露了出来,一吐为快。开头一句“墓门有梅”中“梅”此处应作“棘”解,“有鴞萃止”,“鴞”指猫头鹰,恶鸟的象征,喻陈佗,就是说恶鸟伏在树上,正如陈佗统治着陈国一样,是不祥的征兆,会带来恶运和灾难的。接着,“夫也不良,歌以讯之”道出那个恶人啊,我要唱支歌来警告他,可他却“讯予不顾”,不听我的告诫,“颠倒思予”,我想等到他明白我说的对而想起我的时候就来不及了。诗人对待他感情强烈,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点明他的过错,希望他能听后悔改,但却没有成功。

这首诗在当时流传很广。据《列女传·陈辩女传》记载,晋国的大夫解君甫出使宋国,路过陈国的时候,遇到一采桑女子,上前调戏,让她唱支歌来听,这采桑女子便唱了这二章诗,可见这首诗的流传已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说明陈国人民与诗人的心情相同,都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之情,都希望除掉恶人,推翻陈佗的统治,使百姓安居乐业。故这是一首较好的政治讽刺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