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比喻
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比喻来描绘艺术女性的美,人们常说,第一次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作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作花的是蠢才。在比喻的竞技场上,出现了许多上乘之作。朱自清的散文《女人》写得很精彩:
我以为艺术的女人第一是有她的温柔的空气,使人如听着箫管的悠扬,如嗅着玫瑰花的芬芳,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她是如水的蜜,如烟的轻,笼罩着我们;我们怎能不欢喜赞叹呢?这是由她的动作而来的,她的一举步,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眼,一低头,乃至衣袂的微扬,裙幅的轻舞,都如蜜的流,风的微漾……我最不能忘记的,是她那双鸽子般的眼睛,伶俐到像要立刻和人说话,在惺忪的微倦的时候,尤其可喜,因为正像一对睡了的褐色小鸽子。和那润泽而微红的双颊,苹果般照耀着的,恰如曙色之与夕阳,巧妙的相映衬着。再加上那覆额的、稠密而蓬松的发,像天空的乱云一般,点缀得更有情趣了。而她那甜蜜的微笑也是可爱的东西,微笑是半开的花朵,里面流溢着诗与画与无声的音乐。
这段文字共用了十个比喻。这些比喻忽而把女人的温柔化成听觉感受——“箫管的悠扬”,嗅觉感受——“玫瑰花的芬芳”,触觉感受——“如躺着在天鹅绒的厚毯上”,通过比喻把温柔具体化,把抽象有形化,忽而把女人比作水、烟、蜜、风、鸽子、苹果、曙色与夕阳、乱云、花朵。这些比喻从不同的角度设喻,突出了艺术女性的轻柔、伶俐、润泽、剔透……
所谓比喻,是指在描述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比喻从结构上分为本体、喻体、喻词。被比的事物或情境叫本体,作比的事物或情境叫喻体,表明比喻关系的词叫喻词。比喻的基础是相似点,比喻要有新意。
按照本体、喻体、喻词的隐现、异同和结合情况,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反喻、缩喻、扩喻、博喻、较喻、回喻、互喻、倒喻。
1.明喻
有一篇短文,题为《顽皮的河》,讲的是:希腊有一条奇特的河,名叫阿瓦尔,河水每昼夜四易流向,六小时流向大海,后六小时又从大海里倒流,下六小时又流向大海,如此来来往往,天天如此,年复一年。科学家们认为,这条河之所以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是因为受爱琴海潮汐的影响。把阿瓦尔河比作“一个顽皮的孩子”这是个明喻。
所谓明喻,是指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而喻词表示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关系。如把阿瓦尔河比作顽皮的孩子,是着眼于河的四易流向与孩子的顽皮有相似之处。明喻中的喻词,常用“像、好像、如、比如、宛如、犹如、仿佛、好比、像……一样”。
2.暗喻
美国人组织了一支部队开赴西班牙,援助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但经费不足,一群年轻的战士向爱因斯坦求援。谈话是简短的:“我们有人,但是没有钱,而钱就意味着飞机、炸弹、汽车、汽油和战士的衣装,而这一切又意味着:西班牙的自由。”爱因斯坦用最好的方式给战士以援助,他是怎么援助的,我们可暂且不管,我们关心的是故事里的这样一段文字:“而钱就意味着飞机、炸弹、汽车、汽油和战士的衣装,而这一切又意味着:西班牙的自由。”这是比喻中的暗喻。
暗喻的特征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常用“是、就是、简直是、成了、成为、变成、意味着”等。上例的暗喻里“我”是本体,“意味着”是喻词,“飞机、炸弹、汽车、汽油和战士的衣装”是喻体,“这一切”是本体,“意味着”是喻词,“西班牙的自由”是喻体。
3.借喻
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是漫画家所攻击的对象。他们发现国王的脸形竟然与某种水果形状非常相似,于是便把他画成一个梨形。当时路易·菲利普比那些在漫画里讽刺他的人还要幽默几分。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巨著《悲惨世界》中写道:“当路易·菲利普漫步走进城堡时,他突然发现一个小男孩正在墙上画梨。他走近那孩子,从口袋里掏出几枚金币(当时的金币上印有国王的肖像)递给那孩子,说道:“瞧,那上面就有几只梨呢!”菲利普对孩子讲“瞧,那上面就有几只梨呢!”这正是一个借喻。
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不出现,直接说出喻体。“国王”是本体,“梨”是喻体,喻词是“像、是、如”等。这里只出现了喻体“梨”,而省去了本体和喻词。
还有一种借喻省略本体、喻词,而只剩下喻体,但能对应成句。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又如: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人生有三个头脑,天生一个头脑,从书中得来一个头脑,从生活中得来一个头脑。”
4.反喻
有一首佚名诗,题为《诗的自由》:
我不是火,
不能给你光和热;
同时,我也不是黑暗,
不能把你的光辉衬托。
我不是水,
不能润湿你干裂的唇;
我不是花,
不能点缀你寂寞的生活。
我是什么?我是什么?
像梦没有形,像空气没有颜色,
我只是想象中的银幕,
任你用生命的光影投射。
但倘若你自己心里的火,已经熄灭,
不要责怪银幕的荒漠。
这首诗的一、三、五、七行诗运用的是反喻。
所谓反喻,是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设喻,指出事物不具备某种属性,这种用否定形式构成的比喻就是反喻。如:“我不是火,”“我”是本体,“火”是喻体,“不是”是否定性的喻词,我不具有火的属性,因而不能给你光和热。
反喻有两种形式:一是否定性喻词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之间,如上例。二是在完整的比喻即“本体——喻词——喻体”的格局前出现否定性词语。如:
没有一条船能像一本书,
使我们远离家园,
也没有任何骏马,
抵得上欢腾的诗篇。
这是美国狄更生作的短诗《没有一条船能像一本书》中的四行诗。它运用了反喻法,否定词“没有”放在比喻句的开头。
5.缩喻
“花园之国”瑞士,几乎是遍地的鲜花,对一些糟蹋花木的游客,当局在车站道旁用多国文字婉言相“警”:德文写着:“严禁摘花”,英文劝告:“请勿摘花”,法文提醒:“爱山爱花”。“花园之国”是缩喻,它省去喻词,把本体“国”和喻体“花园”直接组合成偏正关系的短语。
所谓缩喻,是比喻的紧缩,即将本体和喻体紧缩成偏正短语,让喻体修饰本体。又如:生命是一张画布,展开在性格的画框上,由时间的画架支撑着。精神是你的调色板。在它上面,你调和颜料——那是你的思想。你的一言一行是你用来画画的画笔。“性格的画框”是“性格像画框一样”的紧缩,“时间的画架”是“时间像画架”的紧缩。两者都是缩喻。
6.扩喻
作家刘绍棠在一次做报告时,有人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共产党不是伟大、光荣、正确和战无不胜吗?为什么连‘现代派’和‘存在主义’都要抵制,怕得不得了呢?”刘绍棠看后,“呼”地一下站起来问道:“你们说我身体好不好?”刘绍棠红光满面,体魄健壮,大家异口同声说他身体“棒!”这时,他问道:“那么你们说,我为什么不能吞进苍蝇呢?”他用这个绝妙的比喻,说出了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意义,博得全场一片掌声。这个比喻本身是一个扩喻,如果整理一下就是“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抵制现代派和存在主义这些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影响,就像体魄健壮的人不能吞进苍蝇一样。”
扩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类比的味道。扩喻有时用喻词,有时不用喻词。上例未用喻词,下面再看一个使用喻词的扩喻。有一则小幽默,题为《比喻》:
爸爸发脾气,打了儿子一巴掌。儿子哭着说:“妈妈刚才骂了您一顿,您就拿我出气。这真像那句话“……”“什么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如果把儿子的话讲完整,那就是:“妈妈刚才骂了您一顿,您就拿我出气,这真像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正是一个典型的扩喻。本体是“妈妈刚才骂了您一顿,您就拿我出气”,喻体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喻词是“像”。作者借助于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的两件事的相似点,让充满稚气的“儿子”说出,起到了幽默诙谐的效果。
7.博喻
有一篇人物传记题为《贺子珍》,在刊头上对贺子珍做了这样的评价:“她是叱咤风云的巾帼。她是敦厚善良的贤妻良母。她是璀璨夺目的星星。她是湮没太久而不为人知的明珠。”这句话是用四个比喻,对同一个本体,连续打比方,铺陈叙述,这种方法叫博喻。严格地说,博喻是以若干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方法,故又叫连比,它可以加强言语的气势。又如: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显然,这里有两个博喻,一个是“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另一个是“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8.较喻
较喻就是比喻兼比较。如:“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粪土还不如”,“她的心比针尖还小”,在某一点上,本体和喻体相似,但本体又超过了(或不及)喻体。
9.回喻
回喻是先指出本体,接着对本体加以否定,最后引出喻体。如:“那两库水,它不是水,它是黄澄澄的粮食啊。”这里先提出本体“水”,接着加以否定,最后引出喻体“黄澄澄的粮食。”
10.互喻
互喻是互相设喻,即两个比喻句,第一个比喻句先用喻体比喻本体,第二个比喻再用本体比喻喻体。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先用“明星”(喻体)比喻“街灯”(本体),再用“街灯”(本体)比喻“明星”(喻体)。
11.倒喻
倒喻是颠倒了的比喻,即本体和喻体前后位置颠倒,喻体在前,本体在后。如“上海人叫小瘪三的那批角色,也很像我们的党八股,干瘪得很,样子十分难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倒喻和正常的比喻,其区别主要是本体和喻体的位置不同。其实这是相对的,一般来说,要看上下文中阐述的对象是什么,它是本体,那就是正常的比喻,如果阐述的对象是喻体,那就是倒喻。如,法国作家司汤达曾把他的朋友、著名作曲家海顿早期的弦乐四重奏生动地比喻为四个人的谈话:
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中年健谈的人,他总找话题来维持着谈话。第二小提琴是第一小提琴的朋友,他竭力设法强调第一小提琴话中的机智,很少表白自己,参加谈话时,只支持别人的意见而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大提琴是一位庄重的人,有学问而好讲道理,他虽然简单,然而中肯的论断支持第一小提琴的意见。至于中提琴,则是一位善良而有些饶舌的妇人,她丝毫讲不出重要的意见,但是却经常插嘴。
这段文字议论的中心是四重奏,本体分别是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所以它是正常的比喻,如果以四重奏喻人,来议论人的各种品格,则就是倒喻。
比喻有其悠久的历史。宋代陈癸在《文则》中将比喻分为十类:一曰直喻;二曰隐喻;三曰类喻;四曰诘喻;五曰对喻;六曰博喻;七曰简喻;八曰详喻;九曰引喻;十曰虚喻。随着语言本身的发展,人们对比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归类。
运用比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认清比喻的基础。比喻的基础是相似,而不是相类相同,不能单从结构形式上去考虑。如“这把刀像那把刀一样锋利”。从形式上看好像是个比喻,其实“这把刀”和“那把刀”没有相似之处,只是相类相同而已。又如:“他低头不语,好像有什么心事。”这里的“好像”是非动作性动词,在句中猜测判断,起说明作用,不是喻词。
在言语表达中由于各人的出发点不一样,对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喻,打出各自不同的比方。有一则题为《初步印象》的小幽默:
介绍人抽了一口烟,然后问道:“姑娘,你对那个男的初步印象如何?”
姑娘:“他说话时和你抽烟一样。”
介绍人:“自然潇洒?”
姑娘:“不,吞吞吐吐。”
姑娘一开始是用了比喻中的明喻“他说话时和你抽烟一样”,模糊地叙说对“他”的初步印象,这个比喻,可以使人联想到两种相似点:①自然潇洒,②吞吞吐吐。既可以理解为“他说话时和你抽烟一样自然潇洒”,也可理解为“他说话时和你抽烟一样吞吞吐吐”。在这里,比喻就有了两个相似点。
(2)比喻要注意设喻的艺术。我们仍以艺术女性的设喻艺术为例来做具体分析。对女性美的描述,可选择不同的本体,如女性的头发、眉毛、眼睛、牙齿、嘴唇、臂膀、脸蛋、风姿、服饰等都可以作为比喻的本体,然后根据“相似”原则选择恰当的喻体和喻词来构成比喻。
女性美在头发:她的头发乌黑发亮,轻如丝,香如兰,美如波。
女性美在眉毛:她的眉毛又长又弯,如弓似柳。
女性美在眼睛:她那鸽子般的眼睛伶俐到像要立刻和人说话。
女性美在嘴唇:樱唇未启笑先闻。
女性美在牙齿:像从血红的葡萄树中望见的白夹竹桃花。
女性美在臂膀;她裸露的臂膀像冷澈的大理石。
女性美在脸蛋:她的脸蛋泛着青春的红色——有时光洁透亮,仿佛有闪电流过她的脉管。
女性美在风姿:她媚态娇羞,如芙蓉出水般亭亭玉立。
女性美在服饰:火光照得她的脸发红,那件深红色的棉袄,像蔓延着的火焰一样。
她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伸腰,一掠鬓,一转目,一低头;她衣袂的微扬,裙幅的轻舞;她肩的微颤,胸的微耸,颈的轻摇,身的轻蠕;她的双目颦蹙,笑颊粲然,侧身垂睫,张目嗔视,点额扶臂,都体现了女性的动态美;她肤色的红润、细腻、弹性、光泽,发式中的长辫、高髻、散披、短齐、卷曲都能给人以静态美。这些都会引起我们美妙的联想,我们可以联想起与之相似的事物或情境,如形容眉美就会联想起柳叶、新月、卧蚕、春山;形容目美,则联想到杏儿、丹凤、秋水、秋波;形容脸形美,就联想到皎月、银盘、桃花、苹果、鹅蛋;形容臂美,外国人以“露”为美,则有“她裸露的肩膀和手臂像冷澈的大理石一般”的比喻,中国人的传统是以“藏”为美,则有“她那纤细的臂膀像南岳风景区的藏经殿和方广寺那样深秀”的妙喻。
总之,只有发掘本体的千姿百态,才能联想起纷繁多姿的喻体,使比喻富有新意。
舛互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草原》,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语文教材)
对于这样的句子,有人曾提出是病句,理由是“既然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就不应该有小鸟。其实,这里是运用了舛互的修辞手法。
舛互(“舛”,读chuǎn,意为“违背”)这一修辞格,是谭永祥在其主编《修辞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年10月版)中首先提出来的。所谓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例如:
①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老王太太跟她俩小子没有挑到好牲口,牵了一匹热毛子马。(《分马》)
②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石壕吏》)
③才到房门,只见赵姨娘和周姨娘两个人来瞧宝玉。宝玉和众人都起身让座,独凤姐不理。(《红楼梦》)
④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
⑤绝无仅有。(成语)
例①先是整体肯定,后个别否定。先说翻身农民都为尝到了土地改革的胜利果实而欢天喜地,后又用“只有”强调老王太太的不满意,强调这是分马中唯一的美中不足,同时引出下文的“换马”风波;例②是先整体否定,后个别肯定。先是全部否定室中没有(成年)人,后又强调只有一个“乳下孙”,这是为了突出家中已经没有成年男子能应征“河阳役”了;例③也是先全部肯定,然后局部否定,以突出凤姐与众不同的身份和性格;例④所说的“万事”,是指“破曹”的“一切军事上的条件和保障”,也是先全部肯定,“只欠东风”,就是在先全部肯定的前提下,再提出相反的情况,借以突出、强调“东风”的必不可少乃至决定性的作用;例⑤是行文上较为简单的成语,前两字“绝无”是先全部肯定,其目的是突出强调后者——局部的“仅有”的内容。
这类运用舛互修辞格的句子在学生的作文中也常出现。如:“阅览室里肃静无声,只听见大家翻书报的声音。”写连翻书报的声音都听得见,强调了阅览室里的“静”,突出了大家专心致志地看书看报的学习气氛。又如:“今天,全班都去看电影了,只有小王一个人去了图书馆。”写全班都去看电影了,是为了突出小王更喜欢看书。因此,这些句子都不能算病句。
在群众语言中,这种修辞格也常用。如:“有什么可不能有病,没什么可不能没钱。”这是说健康和必要的经济保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又如:“下什么可别下岗,上什么可别上当。”这也反映了当今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舛互修辞格,方法很简单,像比喻句具有比喻词一样,这类句子最明显的特征词是“……都……只有(只、只是)……”“都……唯独……”因为只有这些词才能体现舛互辞格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的特点。
作为修辞格的舛互与一般的逻辑矛盾是有区别的。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手法,其实并不是真的自相矛盾。逻辑矛盾是需要排除的,而舛互中出现的看似前后矛盾的“矛盾”,却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有着很强的表达效果。
借代
鲁迅五十岁才生海婴,他在与刚满周岁的海婴的合影照片上题了“五十与一”四个字。
高尔基是俄国伟大文学家,他在同孩子的合影照片上这样题道:“高尔基和他的作品。”
“五十”代表五十岁的鲁迅,“一”代表刚满周岁的周海婴,这是分别用数字代人;高尔基则是用“他的作品”来代表孩子。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借代,借代又叫“换名”。
所谓借代,是在言语表达中不直说人或事物,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被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或“代体”,“本体”往往不出现。
借代常见类型有四种:特征代本体;普通与特定互代;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分别举例如下:
①秃头站在白背心的略略正对面,弯了腰,去研究背心上的文字。(鲁迅《示众》)
②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报)
③地上潮湿寒冷,她蹲累了只好坐下来,一夜哪里合得上眼。(杨沫《青春之歌》)
④凡是愿意留下的再不许拿人家一草一木。(姚雪垠《李自成》)
例①中的“秃头”是借生理特征代人,“白背心”是借穿着来代替人。这是以特征代本体。“诸葛亮”是三国时代的历史人物,在例②中以之代替有智谋的人,这是用特定代普通。例③“合得上眼”是“睡觉”的具体说法,是具体代抽象。例④“一草一木”是用部分代整体。
也有人认为借代是谈话或行文中,放弃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语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称或语句来代替。并把借代分为以下类型。
1.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替事物
眼镜听着想,别不断将心里一串翻滚的笑料抖了出来,惹得那群清汤挂面(代年轻女学生)直往他瞪。(林怀民《两个男生在车上》)
2.以事物的所在或所属代替事物
那天晚上你送我回宿舍,当我们迈上那斜斜的山坡,你忽然驻足说:“我在地毯的那一端(代结婚礼堂)等你!我等着你;晓风,直到你对我完全满意。”(张晓风《地毯的那一端》)
3.以事物的作者或产地代替事物
你记得第一次我介绍湖滨散记给你的时候吗?你眼里迸出欣悦的火花,使我认为我是最佳的梭罗(代梭罗的书)推销员。(叶凡《爬藤的叶子》)
这一幅像八大(代八大山人的画作),那一幅像石涛(代石涛的画作),幅幅后面都显现着一个面黄肌瘦、嗷嗷待哺的人影,我觉得惨。(梁实秋《画展》)
4.以事物的质料或工具代替事物
祖父为什么会那般沉默地被抬进看起来不太舒适的“木箱子”(代棺木)里头。(颜昆阳《关于人生的故事》)
5.部分和全体相代
我为了明天的面包(代生活所需)及昨日的债务辛劳地工作。(纪弦《存在主义》)
6.特定和普通相代
湖南是中国的斯巴达(代居民富有尚武精神的地区)。(蒋梦麟《西潮》)
7.具体与抽象相代
窗外就是银白(代雪),皑皑的银白,沁寒的银白。(萱朵朵《雪之舞》)
8.原因和结果相代
纽约的老同学真够义气,他们家中常备一张行军床,专接待过往的旧友,我睡在他们家的小床上,尚有余温(代之前才有人睡过)。(张伯敏《重逢的时候》)
【辨析】
1.反喻与舛互
反喻是从所要说的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方面设喻,指出事物不具备某种属性,这种用否定形式构成的比喻就是反喻。反喻有两种形式:一是否定性喻词出现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二是在完整的比喻即“本体—喻词—喻体”的格局前出现否定性词语;舛互是指对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肯定,是为了衬托、强调否定部分;否定,是为了衬托、强调肯定部分。
2.借代与借喻
人们对借代和借喻往往发生混淆,特别是当喻体或代体都表示事物而不表示性状、行为、动作时,难以将两者区分清楚。传统的区分方法是:(1)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2)借喻重在“喻”,即比喻;借代重在“代”,即换名。要区分借代和借喻,主要看意义:借代的本体和代体之间有比较实在的关系,能相互代替,而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无实在关系,只是比喻的关系,不能代替。同时以“借喻可改为明喻,而借代则不能”的鉴别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如:“五十与一”是用年龄来代人,“五十”代五十岁的鲁迅,“一”代一岁的海婴,它不能换成明喻,不可以说成“鲁迅像五十,海婴像一”。而“那上面(指印有国王肖像的金币)就有几只梨”就是比喻的说法,可换成明喻“国王的肖像就像梨”。再如,有一则笑话,题为《被子和裤子》,讲的是:从前有个姓钱的人,整天在外赌钱,越输越赌,越赌越输,输得家里只剩下两块门板了。晚上睡觉时,上面盖一块,下面垫一块。实在吃不消,就扛起门板去弟弟家求援。到弟弟家时,看到弟弟没穿裤子,手拉着没底的缸站在地上。原来弟弟也是一个赌魁,连裤子都输掉了。这时,他又羞又愧,猛地大吼一声:我恨不得搬起我的“被子”砸掉“你的裤子”。最后一句,采用的是借喻法,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不是实在的,只存着比喻关系。借喻和借代是有联系的。形式上分别出现“喻体”和“代体”。意义上都有“借”的性质,因而难以区分,于是有人曾提出,取消借代,将借喻和借代合并称为喻代。
3.比喻与讽喻
比喻也不同于讽喻,虽然两者都有“喻”的成分,比喻是打比方,目的是使表述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讽喻是用故事、典故来说明一个道理,目的是使表达具有说服力。
4.象征与比喻
比喻也叫譬喻,就表达的题材而言,比喻往往是以字句为主,而象征却常牵涉到篇章;就表达的方式而言,比喻的本体通常相当明确,而象征的意义却比较暧昧;就表达的意象而言,譬喻的喻体与本体是两个意象而各自独立(例如君子与松柏),而象征却与意象结合为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