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
[定义] 通过特定的具体事物或形象来代表抽象的精神、品质、思想、性格等深远意义的一种修辞方式。其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叫征体,征体所代表的意义叫本体或征义。(倪宝元《修辞学习》,东方书店,1954)
[例释] 根据结构特点,可以把象征分为明征和暗征两类:
(1)明征。即征体和本体在文中都出现的象征。
例1:白杨树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茅盾《白杨礼赞》)
例2:井冈山的毛竹,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袁鹰《井冈翠竹》)
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和政协主席团通过的制旗办法规定:我国国旗为五星红旗,长方形,红色象征革命,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星用黄色象征红色大地上呈现光明。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的3/10,居左;四星较小,其外圆直径为旗高的1/10,环拱于大星之右侧,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表达亿万人民心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如似众星拱北辰。(《国旗的升挂使用有哪些规定》,中国网2004年5月25日)
例1的征体是“白杨树”,本体是“北方的农民”和“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例2的“竹子”是征体,“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是本体;例3的征体是国旗旗面上“红色”、“五角星五颗”、“黄色”和四颗小星“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与之相对的本体分别是“革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大团结”、“红色大地上呈现光明”和“亿万人民心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种以具体直观的形象来代表人或人类群体的思想、品格、精神等抽象概念的表达手段,对抽象概念给予感性观照,塑造了个性鲜明的意象,给接受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暗征。即只出现征体,不出现本体的象征。
例4: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
例5:——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之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
例6:鸽子啊在蓝天上翱翔/带上我殷切的希望。/我的心永远伴随着你/勇敢地飞向远方。/云啊,懂得你的使命/雨啊,了解你的目光。/飞吧,飞吧,我心爱的鸽子/风雨里你从不迷航。
鸽子啊在蓝天上翱翔/带上我殷切的希望。/我的心永远伴随着你/勇敢地飞向远方。/风啊,考验过你的意志/雨啊,冲刷过你的翅膀。/飞吧,飞吧,我心爱的鸽子/风雨里你无比坚强。(歌曲《飞吧,鸽子》)
例4中的“大雪”和“青松”分别象征恶势力和革命者,但这两个被象征的本体并没有出现;例5中“暴风雨”象征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勇敢的海燕”象征大无畏的革命斗士;例6的鸽子象征“和平”、“平等”的美好愿望。这种本体不出现的象征,使语句或文本意味蕴藉,给人留下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从象征的结构形式看,句子或文本包含征体、本体和联系词三个部分,其中,征体必须出现,本体可出现(明征)也可不出现(暗征);从语义角度看,它利用词语的感情意义和联想意义,赋予话语或文本深刻的主题意义。表达者以自己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去认知某一具体事物,并发挥丰富的联想,以具体事物去代表句子或文本要表现的精神、思想、品质、性格等抽象概念,把话语或文本的深刻含义寓于具体直观的形象中;在语用功能上,象征借物写意,意味蕴藉,增强了语言的艺术感染力,给接受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也有的根据意象或征体是否约定俗成,把象征分为传统象征(公共象征)和个人象征(私设象征),前者如例2、例3、例4、例6,后者如例1、例5。
[辨析1] 象征与比喻。都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以具体的形象来表示抽象的概念,而且本体都可以不出现;有时候二者可以融合在一起,或者说象征的表意往往是比喻性的,有的直接用暗喻构成,如例2。区别是:
(1)前者主要用于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以及生活状况等抽象或本质特征;而后者则不仅可用于表现人的特征,还可用于表现事物或现象的特征,而且不仅用于表现人的本质特征,还能用来表现人的非本质特征。
(2)前者的征体和本体之间可以是相似关系,也可以是相关关系;而后者的喻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是相似关系,而且后者是构成前者的一个手段,如例1和例2就是用比喻构成的象征。正因为如此,对例1和例2,有人认为是比喻不是象征,有人认为是象征不是比喻,我们认为是比喻和象征的兼用。因为两个例子实际上分别有具体和抽象两个本体,例1的两个本体为“北方的农民”和“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分别与“白杨树”构成比喻和象征;例2的具体本体为“井冈山人”乃至“亿万中国人民”,抽象本体为“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分别与“井冈山的毛竹”构成比喻和象征。
(3)前者的构成单位可以是句子(如例1),也可以是段落(如例2、例4)乃至整个文本(如例3);而后者的构成单位往往是一句话或几句话。
(4)比喻可用于文学语体,也可用于非文学语体;而象征一般只用于文学文体。
[辨析2] 象征与借代。都利用了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具体事物代替本体,且本体可以不出现。区别是:
(1)象征是以实带虚,即以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思想、感情、精神、品质等概念;借代是以实代实,即以具体事物代称具体事物,即使有的是以具体事物代称抽象概念,这个抽象概念也是用来代称具体事物的总称,或者说用来代称的具体事物是这个抽象概念所指称的事物的一部分。
(2)象征不能简单地将征体还原为本体,“鸽子”不能还原为“和平”、“平等”等抽象的思想或精神概念。借代可以直接将借体还原为本体,“小米加步枪”可以还原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简陋的武器装备”。
[辨析3] 象征与双关。象征中的暗征与语义双关有相似之处,都用了词的比喻义,区别是:
二者语用功能和表现风格不同。暗征着重以征体的比喻义(包括文化含义)表示人或人类群体的精神、品格、思想等本质特征,以此抒发表达者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或鲜明的思想倾向,其表现风格是鲜明的;语义双关则主要在于,所借用词语的表面意义中隐含其比喻义,以此表达话语的深层含义,使话语接受者能够从表面意义中领悟表达者的真实用意,其表现风格是含蓄的。如:“我得去!凭我这身板,赤手空拳也干个够本!我刚打算往下跳,只见她扭回头来,两眼直盯着被惊呆了的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孩子,好好的听妈妈的话啊!’”(王愿坚《党费》)句中以“妈妈”喻“党”,“妈妈的话”,实际上是“党的话”,一语双关,但不能说妈妈的话象征党的话。
[辨析4] 象征与象征手法。在各民族语言中都有象征这种修辞方式,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也有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它们运用源远流长,是人类思维的典型模式,构成了民族语言的象征文化。在汉语传统修辞学中,很多学者把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现在有的学者认为它既是一种艺术手法又是一种修辞格,简单的区别方法是:
一般认为象征容量小,限于语句之中;象征艺术手法容量大,长至篇章。如高尔基的《海燕》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