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修辞《比拟·仿拟》释义与辨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释义]

比拟

有一则小幽默,题为《铜臭惊人》:

甲、乙、丙三人打赌,看谁能在臊臭的狐狸洞里呆得最久。

甲进去不到一分钟,他便认输了——捂着鼻子跑出洞来。

乙也强不了多少,他只比甲多呆了一分钟。

丙进洞老半天了,还不见他出来。

突然间,一只狐狸窜出来大叫道:“这人真贪财,他的铜臭比我的狐臭更臭,竟把我熏出来了!”

这段文字把狐狸当作人来写,赋予狐狸以人的言语表达,这种方法叫比拟。

比拟,又叫转化。是指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性质,化成另一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叙述。也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故意把物当作人,把人当作物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或把抽象概念当作具体事物来描述。它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

拟人是事物的人性化,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拟人分为三种类型。

(1)把无生物拟人化。如:

皱纹走到一个人的跟前,对他说:“如果你笑,我就留在你的嘴边,如果你哭,我就躺在你的身边。”

这人灵机一动,决计智胜皱纹:“我既不笑,也不哭,看你怎么办。”

“然而,他不能不思考。”皱纹想。

结果他在思考的时候,皱纹便爬上了他的额头,接着出现在他的两眼旁和嘴角边。因为在思考的时候,他既有哭,也有笑。

“皱纹”本是无生物,这里把无生物拟人化,赋予皱纹以人的情感动作,它像人一样能说会道,能思考。

(2)把有生物拟人化。如:

粉红的海棠,含着幸福的微笑。(谢冰莹《爱晚亭愁恋)

猎狗追赶着羚羊。“你永远也追不上我的。”羚羊说。“为什么?”猎狗问。

羚羊回答:“我奔跑是为了生存;你奔跑呢,只是为了讨好主人罢了。”

猎狗和羚羊都是有生物,这里把有生物拟人化,使它们像人一样对话。

(3)把抽象概念拟人化。如:

从前有个人,生活很快活。有一次,他忽然想要弯腰看看自己的欢乐在不在,可是,他一弯下腰,欢乐却不见了。于是他走遍山川河谷、森林田野,去找自己的欢乐。别人的各种各样的欢乐他都见得不少,但就是看不到自己的欢乐。他弯腰曲背,找遍了每一个角落,失去的欢乐还是没有找到,这时他直起腰对自己说:“不找了,丢就丢了,有什么办法呢,难道要弯腰走一辈子吗?”但说也奇怪,当他一直起身子,只听得一声“我回来了!”欢乐到了他的身上。

“欢乐”是个抽象概念,作者把它拟人化,使它像人一样地说出“我回来了”。

以上分类是为了阐述的方便,在言语活动中,拟人的类型常常是融为一体的。如有一首短诗:

微风发出轻轻的呼唤,

吻它淘气地搅碎的漪涟;——把“微风”拟人化

西天的云霞紫光灿烂,

被落日吻得羞红了脸;——把“云霞”拟人化

火焰噼啪地窜过树干,

为了痛吻另一朵火焰;——把“火焰”拟人化

而杨柳,柔枝低低弯垂,

去回吻那多情的河水。——把“杨柳”拟人化

2.拟物

所谓拟物或是人的物性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它也有三种类型。

(1)把人当作物。如:

心弦、密吻、A姊、B妹、我的爱、死般的、火热的、温温地……颠而倒之,倒而颠之,写了一篇又一篇,写了一本又一本。

再写一些,好了,悲哀,苦闷,无聊……又是一大本。

然而终于自己也觉得有些单调了,于是骂人。

A是要不得的,B从前还好,现在堕落得不可救药了;再看C吧,我说到他就讨厌,他是什么东西!……这样那样,一凑,一凑又是一大本。(刘半农《老实说了吧》)

“A、B、C”原都是指那些爱情作品中塑造的人物,这里说“C”,“他是什么东西”是把人当作物来写,即将人拟物化。

(2)把此物当作彼物。如:

①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坎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会生根发芽……(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②老支书直截了当地下达了任务:“让你带一队人马牵黑龙潭的水”。

例①把“诗篇”比拟成能够生根发芽的植物。例②把“黑龙潭的水”当作牲畜来“牵”,是把甲物比拟成乙物来写。

(3)把抽象概念当作具体事物。如:

我最珍惜时间。我愿意站在街角,手中拿着帽子,乞求过往行人把他们不用的时间扔在里面。(《乞讨时间的人》)

“时间”是抽象概念,这儿把它当作具体可感的东西来写,看得见,摸得着,并能放进帽子里。又如有一句名言:“一两的身教等值于一吨的说教”。“身教”和“说教”都是抽象事物,这里把它当作具体事物来写,可以用重量单位“两”和“吨”来称量。

仿拟

“先生,您知道世界上最尖锐最锋利的是什么吗?”

“不知道。”

“就是您的胡子呀。”

“为什么?”

“因为我发现您的脸皮已经够厚的了,它们居然能破皮而出。”

“破皮而出”是模仿“破土而出”而产生的一个新词语,在言语活动中,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而仿造新的词语句篇,这种手法叫仿拟。仿拟能使事物形成矛盾对立,使言语犀利明快。仿拟有三种类型:仿词、仿句、仿篇。

1.仿词

仿词是仿现成的语词而临时产生新词。它在现成的语词的对举下,更换语词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仿造新词。有一则题为《越南“名人”》的对话:

甲:咱们越南人在世界上很有名气,如卫生部的孙失松先生,实在是世界上少有的人才。

乙:名字叫孙失某,又很有名气的,在咱们越南可实在太多了,各个部门都有。

甲:名字叫孙失某的名人哪有那么多呀?你举出几位来让我听听。

乙:如果我说得不对,请诸位纠正,并给以补充。教育部的孙失学先生,通讯宣传部的孙失实先生,外交部的孙失信先生,内务部的孙失德先生,劳动部有孙失业先生,至于国防部嘛,则有孙失败先生。

这段对话,仿“孙失松”而产生了“孙失某”,仿“孙失某”接二连三地产生了“孙失学、孙失实、孙失信、孙失德、孙失业、孙失败”这些新名人。通过仿词辛辣地讽刺了越南当局由于发动侵略战争,在政治、经济、外交、教育,国防等方面面临严重危机的可悲局面。

仿词大多具有偶发性(有人因此将仿词看成拈连的一种——反连)。比如:

阴谋——阳谋  大众化——小众化

新闻——旧闻  老头子——小头子

先进——后进  文化人——武化人

女士——男士  一哄而散——一哄而集

公理——婆理  人道主义——兽道主义

流寇——流官  一筹莫展——半筹莫展

这些词语是言语活动中出现的偶发词语,它的产生和存在,与具体而特定的修辞目的密切相关,同表达者个人的言语技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偶发性”,有些偶发词语,对具体的言语环境依附性极强,脱离了具体的语境或上下文,往往不为人们理解,不为社会接受。如“大老细”是靠“大老粗”的对举而存在的,没有“大老粗”作对举,“大老细”就不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偶发词语在言语交际中有一种使用频率日益增大的趋向,并且有些偶发词语也无需对举即可单独使用。

2.仿句

故意摹拟、仿造现成的句法格式叫仿句。如《厨师的情书》:

年轻厨师给女友写情书:“亲爱的,无论在煮汤或炒菜的时候我都想念你!你简直像味精那样缺少不得。看见蘑菇,我就想起你的圆眼睛;看见猪肺,想起你红润柔软的脸颊;看见鹅掌,想起你的纤长手指;看见绿豆芽,想起你的腰肢。你就如同我的围裙,不能没有你。答应嫁给我吧,我会像侍候熊掌般地侍候你。”

女友给他写了封回信:“我也想起过你那像鹅掌的眉目,像绿豆芽的眼睛,像蘑菇的鼻子,像味精的嘴巴,还想起过你那像雌鲤鱼的身材。我像鲜笋那样嫩,未够火候,出嫁还早哩!顺便告诉你,我不打算要一个像熊掌的丈夫。”

厨师给女友的情书以烹调用语作比,表达了对女友的爱恋,读来引人发笑。女友模仿厨师的言语,同样以烹调用语作比,明确答复了厨师。模仿句法,颇具情趣。

3.仿篇

仿篇是故意模仿现成作品的结构和语言。如鲁迅《我的失恋》:

我的所爱在山腰;

想去寻她山太高,低头无法泪沾袍。

爱人赠我百蝶巾;

回她什么:猫头鹰。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惊。

我的所爱在闹市;

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

回她什么:冰糖葫芦。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糊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

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

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

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

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对于该诗,胡尹强在《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中称:《我的失恋》的创作有两种可能。一是讽刺当时文坛上盛行的“哎呦喂,我要死了”的失恋诗,为的是警醒当时的青年不要为小情小爱蒙蔽眼睛。只是无意识的在鲁迅最后整理诗稿时才惊奇地发现它竟然渗进了自己对许广平的一些情感心绪,于是鲁迅把《我的失恋》收录到了《野草》,以此消除自己彷徨、苦闷、焦虑的心情。二是根据鲁迅的解释是为了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这也许是一种掩饰,可能是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在焦虑彷徨时的一次小捣乱或者是调侃。

对于文中四样送给爱人的东西,读者以为是为了打油诗的夸张效果而信口胡扯,却没有想到:猫头鹰是鲁迅所钟爱的,他常用鹰的相关意象作笔名。冰糖葫芦是鲁迅爱吃的,发汗药是鲁迅生病时常用的,赤练蛇是鲁迅爱看的。

再看当时的具体情境:所寻之人,不过在山腰而非山顶,要走是可以到达的。在闹市,仍有遇见的可能。在河滨,河水深可以划船。在豪家,没有汽车步行岂非不可?但是为什么仍是这么难见呢?这是暗喻鲁迅和许广平在爱恋中的一种煎熬:诗人很希望和心爱的人单独见面聊天,可是他们是师生,尽管上课或者课间可以见到,但是单独相处确实是非常难的。对于爱恋中的情人来说,秘密恋爱,是非常痛苦之事。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并不容许他们的恋情。

鲁迅在《影的告别》里说:“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无己,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爱的人赠的都是美好的礼物,代表她一份真挚清澈的爱情,而诗人自愧,唯送给对方自己喜欢的东西,以表自己的心。可是这并不能表示诗人觉醒到这份爱情的力量,只能是在现实和生活的压迫下,发出了:“由她去罢”的感叹。

鲁迅先生的这首诗是仿张衡《四愁诗》而作,在创作上采用了仿篇的手法。《四愁诗》原文是: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此外,鲁迅先生还曾仿拟过崔颢《黄鹤楼》做了这样一首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崔颢《黄鹤楼》原诗是: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辨析】

1.比拟与比喻

比拟和比喻都以“比”为基础,关系非常密切,但是,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也是比较明显的:(1)比拟重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而比喻的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形象地说明一件事、一个道理。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2)比喻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不论哪种类型的比喻,都一定要出现喻体。而比拟反映的是事物之间的交融关系,比拟中始终不出现“拟体”,只出现“本体”,如“礁石变成这个样子,是叫浪花咬的”。在这个比拟中,本体是“浪花”,“咬”是将无生物当作有生物来写,拟体是指人或其他动物,它们在比拟中无需出现。

2.比拟与仿拟

比拟和仿拟都有“拟”的成分,而比拟是将物当作人来写,将人当作物来写,将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或将抽象概念当作具体事物来写,而仿拟注重模仿现成的词、语、句、篇,以仿造新的词、语、句、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