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1),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题解】
本篇选自《高適诗集编年笺注》。
高適(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孤贫,为人落拓不拘小节,曾往来东北边陲。天宝中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后辞官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安史乱后,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侯。诗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今注本有刘开扬《高適诗集编年笺注》。《燕歌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以三国魏曹丕所作二首为最早,均写女子怀远,为较早的七言诗体。后人所作多写东北边地征戍之事。
汉家烟尘在东北(2),汉将辞家破残贼(3)。男儿本自重横行(4),天子非常赐颜色(5)。摐金伐鼓下榆关(6),旌旆逶迤碣石间(7)。校尉羽书飞瀚海(8),单于猎火照狼山(9)。山川萧条极边土(10),胡骑凭陵杂风雨(11)。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12),孤城落日斗兵稀(13)。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14),玉箸应啼别离后(15)。少妇城南欲断肠(16),征人蓟北空回首(17)。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18),寒声一夜传刁斗(19)。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0)。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1)。
【注释】
(1)元戎:主将,统帅。此处指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以破契丹之功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后其部将败于奚族余部,守珪隐其败状,妄奏战功。高適从“客”处得悉实情,写了这首诗,寓讽刺之意。(2)汉家:与下句“汉将”均借汉指唐。(3)残贼:指叛唐的契丹族、奚族残余。张守珪大破契丹后,其余部又胁迫奚族反唐。(4)横行:纵横驰骋。(5)赐颜色:犹赏脸。(6)摐(chuāng)金伐鼓:鸣金击鼓。借指出兵打仗。摐,撞击。金,形似锣的铜制军乐器。榆关:指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市东北。(7)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这里泛指东北滨海地带。(8)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这里泛指边防长官。羽书:上插羽毛以示紧急的军书。瀚海:大沙漠。(9)单于:借匈奴君主指敌方首领。猎火:战火。古人以“会猎”作战争的借代辞。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西北部。(10)极边土:临近边疆的尽头。(11)凭陵:仗势侵犯。(12)穷秋:秋末。腓(féi):草木枯萎。(13)斗兵稀:战斗的士卒愈来愈少。应上句“半死生”。(14)铁衣:借指身披铁甲的战士。(15)玉箸(zhù):玉制筷子。比喻女子的双泪。(16)城南:长安居民区在城南。借指家乡。(17)蓟(jì)北:今天津市蓟县以北地区。泛指东北边地。(18)三时:即整天。一天分早、中、晚三时。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19)刁斗:古代军中所用器具。又名“金柝”,铜质。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20)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顾勋:考虑功名。(21)李将军:李广,汉武帝时名将。
【导读】
作为边塞诗的代表,此诗雄浑悲壮,风骨凛然。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的。
全诗简练地描写了一次战争的全过程。开头八句写出师,说明战争的方位和性质:“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第二段八句,写战斗危急和失败,战士们出生入死,将军们荒淫无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写被围战士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以及他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另方面也写征夫思妇久别之苦,边塞的荒凉,渴望有好的将军来统领。
诗的气势畅达,笔力矫健,气氛悲壮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韵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音调和美。是边塞诗的绝佳之作。
【思考】
1.围绕“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展开想象,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2.诗的结尾为什么说“至今犹忆李将军”?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