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注释、翻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常建

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导读】

常建,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著有《常建集》。他长于五言诗,以田园、山林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诗派”。《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他的山水诗的代表作,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最为著名。

【原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

①初日:早晨刚升起的太阳。高林:语意双关,既指破山上的树林,又有佛家僧徒聚集的“丛林”之意,有称颂佛院的意思。②禅房:僧侣们的住处。③潭影空人心:潭水空明澄澈,潭中的倒影使人杂念俱消。空人心:寺中旧有空心亭,此处暗扣之,具有使人杂念顿无之意。④万籁(lài):自然界的一切声响。⑤钟磬(qìnɡ):钟和磬。磬为佛寺里常用的一种钵状打击乐器。这里指寺庙里诵经、供斋时的信号,起始用钟,止歇用磬。

【译诗】

清早走进宁静古老的破山寺院,

旭日已高照着院中葱茏的树林。

弯弯的小路一直通到幽静之地,

花木丛生的深处有人念诵佛经。

优美的山景使得鸟儿高兴陶醉,

水潭中的倒影让人们忘却凡心。

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都已沉寂,

只听到不时传过来钟磬的声音。

【赏析】

这是一首作者游览古寺院后的题诗,历来为人称道,被后代评论家誉为“全诗皆工”。它以独特的构思、精细的笔墨、传神的描写,描绘了一幅超凡脱俗、心旷神怡的画卷,给读者以美的享受、理的启示。

整首诗写的内容其实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就是“静”字。特色就在于创造了一个异常静谧的意境。一般写静,选择的都是写夜晚,而这首诗写的是古寺的清晨,而且越转越静,甚至静到让人受到禅心净化的地步。这就是这首诗的独特之处。诗歌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首联就题写景,交代出游的时间。颔联写紧接着随路径来到花木深处的禅房,用精练的词语表现出独特的环境氛围,也传达出诗人欣赏、赞叹之情。颈联写所见,写的是诗人的感受。前句写自然:山光使得禽鸟怡然自得;后句写人与自然:潭影使得人们心中的杂念消失净尽,精神得到升华。尾联写所闻,寺院悠长的钟声和磬声回荡在山中,使得四周更加寂静,融入一种浓厚的宗教氛围之中。

处处体现出精巧的特点,用语精细,工于造意。由这首诗演化出来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静”一直成为优美的词汇沿用至今。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