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描写初春病起,喜悦心情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原文】

初春病起

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鉴赏】

这是一首遣兴之作,描写词人初春病起,又喜悦又疏慵的心情。表现这种心情的作品本是古已有之,如谢灵运的《登池上楼》,写他“卧疴退空林”,当“新阳改故阴”之时登楼所见所感,并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名句,一向为人称道,但它徒有佳句却无通体之美。而这首《一丛花》,词人抓住今年初春和病愈初起这一特殊情景和特有的心情感受,并由此结构全篇,于极普通、极寻常的生活感受中,写出了个性,可称佳品。

词的上片侧重初春病起之喜悦,下片侧重初春病起之疏慵。“今年春浅腊侵年,冰雪破春妍”,写春寒犹重耳,而用腊侵、雪破表述,一起句便呈新奇。“东风”二句进一步刻画“今年春浅”的特色:不光春来得迟,而且即“有信”也“无人见”,她只在“柳际花边”露了些“微意”。而敏感的词人已察觉了。这既表现了今年初春的异常,同时也暗中透露了词人特有的乍觉乍喜的心情。这里虽无具体的形象描绘,但“微意”和“柳际花边”却启人联想,含蕴深细,极见个性。接下去“寒夜”三句,直抒感受和喜悦心情。初春时节,纵然夜寒且长,但已是大地春回,所以“孤衾易暖”,就连那报时钟鼓,也觉其音韵“清圆”,入耳堪听了。至此,初春乍觉而兴奋之情,极有层次,极细腻地刻画出来,而这种情景正是病起的词人才会有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下片结构与上片相似,但在意象的刻画和感情的抒发上有了变化。前二句写初春晨景,仍贴合着“病起”的特殊景况,所以只能写楼阁中所见所感,“初日半衔山,楼阁淡疏烟”,景象虽不阔大,但色调明丽,充满生机,清新可喜。这既是初春晨景的真实描绘,又符合作者独特的环境和心理感受。接下二句又由眼前景而说到游人郊苑寻芳,进而联想到“小桃杏、应已争先”。“争先”者,先于其他花卉而开放,下语甚隽。只说推想,未有实见,还是紧扣“初春病起”的独特情景落笔,写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以上四句写景叙事,有实有虚,既描绘了“初春”之景,又表现了“病起”之情,清新韶秀,细密妥溜。这四句与上片前四句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上片前四句叙事兼写景,景是出以虚笔;下片四句写景兼叙事,景则有实有虚。这样的变化,不但避免了重复呆板,同时也符合词人病起遣兴的逻辑。因为这首词所写的是日出前后的情景,上片写日出之前,初醒时的感受和心情,故多意想之辞,病起逢春,自然兴奋愉悦;下片写日出之后,见到明丽的晨景,故以实笔描画,这既合乎情理,又为下文蓄势。词人由眼前景,自然会联想到寻芳之趣,联想到楼阁之外明媚春光之喜人,因而理应也“作寻芳计”。这写法上的变化正合题旨,结构上同中有异,自然活泼。最后三句“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陡然逆转,与前景前情大异其趣。从结构上说,这里出现曲折,顿起波澜;从抒情上说,仍是紧扣“病起”二字。因为尽管春回大地,而病体方起,毕竟少欢乐之趣。“疏慵”应“少悰”,“爱眠”应“衰病”;而“日高眠”,又与“寻芳计”相对。由上文逢春情绪一起,到此处少欢又一跌,这种心理上的变化,正是“病起”者特有的,表达得深刻细腻,真切动人。

清人黄子云说:“诗不外乎情事景物,情事景物要不离乎真实无伪。一日有一日之情,有一日之景,作诗者若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则固景无不真,情无不诚矣。”(《野鸿诗的》)苏轼这首词恰是“能随境兴怀,因题著句”,笔下之“景”,无论为虚为实,“无不真”;笔下之“情”,无论是喜是忧,“无不诚”,这原因就在于他抓住了“初春”这一日和“病起”这一事的特殊情景,写出了“这一个”。

字数:1549

作者:张秉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