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苏幕遮
范仲淹(969—1052),字希文,吴县人。北宋前期名臣。庆历三年七月,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未果。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卒谥文正。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成就亦卓然可观。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仅存5首。有《范文正公集》。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yi),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题解】《苏幕遮》,词牌名,原是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玄宗之前已流传中国。后衍为长短句,双调六十二字。宋人沿用此体。
【注释】1.黯:形容心情忧郁。2.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3.追:追随,引申为纠缠。4.旅思:羁旅之思。
【串译】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色映着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落日之外。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赏读提示】这首词抒写思乡之情、羁旅之思,以铁石心肠人作黯然销魂语,尤见深挚。作者当时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在边关防务前线,当秋寒肃飒之际,将士们不禁思亲念乡,于是就有了这首借秋景来抒发怀抱的绝唱。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抒情。上片是一幅肃飒悲凉的秋来塞外景物图。“夕阳”与“秋色”相映,都是暖去寒来、生气渐弱的意象,极易唤起人们的愁肠;“芳草”本无感情,但在仅靠野草点缀的荒原上,却令人无限依恋。这一来是因为芳草铺向斜阳之外的远方,直接沟通内地家乡;二是因草枯了明年还会绿,人却一年年老去,谁知下一次春草萌发时,征人是否还能看得见呢?正如李贺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下片“黯乡魂”二句,直接托出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夜夜除非”二句,是说只有在美好的梦境中才能暂时泯却乡愁。“除非”一词强调舍此而别无可能。但天涯孤旅,“好梦”难得,乡愁也就暂时无计可消除了。“明月楼高”一句顺承上文,但明月皎皎反而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不由得发出“休独倚”之叹。歇拍二句,写试图借饮酒来消释胸中之块垒,但这一遣愁的努力也归于失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此词低回婉转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不愧为真情流溢、大笔振迅的千古名篇。诵读上片时应于眼中看得见“天”“地”“色”“波”“烟”“阳”“水”“草”之物景,口中描画出肃飒悲凉的秋来塞外景物图。中度起势,力度无需过强。诵读下片时换上一个新境,要抓住“愁”字,将其施展开来,用情中强,节奏平舒,最后稳稳收住就行。其实,本词写得漂亮的还是上片,给人以上下远近的色彩感染。下片中:“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可以在顿挫技巧上做以微调处理,在“夜夜”之后放进个顿挫,将“除非好梦留人睡”连接起来读,更能清楚地表意,而不必拘泥于文字标点的框限和羁绊。
【断句顿挫建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推荐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