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
(一)王昌龄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进士及第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选博学宏词科,改任汜水县尉。王昌龄曾与岑参、孟浩然、李白等人过从甚密。
王昌龄的仕宦生涯坎坷不断,《旧唐书》上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个小小的职务也没有能够保住。离任后到了亳州,被当地刺史闾丘晓所杀。后来一向同情诗人的张镐杀了闾丘晓,为王昌龄报了仇。
王昌龄经历丰富,交游甚广,这对他的创作大有好处。王昌龄的诗数量颇丰,《全唐诗》收王昌龄诗四卷,并评价其诗作“绪密而思清”。唐代文学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则把他推举为唐诗“风骨”的代表。王昌龄的作品中,尤其以七绝最著名,被后代称为“七绝圣手”。
谈及七绝,厉以宁认为这是王昌龄最大的创新。七绝同民歌有密切关系,唐初文人创作的七绝逐渐增多,但成就不大。到了盛唐时期,七绝的创作繁盛一时,乐府唱词主要使用绝句。在文人诗中,则属王昌龄对七绝用力最专、成就最高。而且王昌龄大胆吸收民间的绝句,将其融入诗词的创作中,而且那么自然、流畅、清新和凝练。明代的王世贞曾说:七言绝句,少伯(王昌龄)与李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但厉以宁认为李白最大的成就仍是古体诗,在七绝的创作上,王昌龄才不愧为一时之胜。
王昌龄的著名七绝,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外,还有:
七绝·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诗中形象之鲜明如雕塑般屹立千古,而感情之飞动又如流水般奔涌不息,堪称绝唱。还有描写戎马生涯的《从军行》:
七绝·从军行
(唐)王昌龄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四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七绝·西宫春怨
(唐)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寓情、情景交融,并能运用七绝这样一种简练的形式,创造出宏大的视野和雄浑的意境,在最朴实无华的主题中凝练永恒的思考。王昌龄以他的创新预示了一个伟大的诗歌时代的到来。
厉以宁1992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来到湖南怀化黔城芙蓉楼,芙蓉楼前有碑,上刻有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所写的一首七绝:
七绝·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厉以宁出于对王昌龄的敬慕,两次都题了词:
菩萨蛮·湖南黔城芙蓉楼
厉以宁
芙蓉楼外春来早,芙蓉楼下多芳草。不信楚山孤,长吟醉玉壶。
东流沅水急,两岸崖如壁。随处有知音,念君一片心。
七绝·重到湖南黔城芙蓉楼
厉以宁
沅江十月木芙蓉,迎客芦笙有古风。
笑对洛阳亲友问,乡思不在玉壶中。
(二)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省江油市)。
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自少年时代便喜欢结交侠、道、隐士,25岁起仗剑出蜀,“辞亲远游”,后经人推荐被唐玄宗召至长安。在长安,李白被太子宾客贺知章叹为“谪仙人”,名声大振。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因遭权贵毁谤,仅一年便离开了长安。随后李白以梁园(开封)为中心生活了十年。安史之乱期间,李白曾随永王李璘军,李璘争夺帝位失败后,李白也遭受牵连,被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大赦。上元二年,李光弼率军抵抗史朝义,李白曾请缨从戎,途中因病返回金陵,因生活无着,又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次年病重,卒年62岁。
李白诗歌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国诗史上的一个高峰,但是,从诗的发展脉络来看,就像厉以宁所指出的,李白并不是横空出世的,他的许多诗延续着前人的创作道路。他的两首《长干行》就是沿着《古诗十九首》的道路前进的,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运用古体这种体裁时他比前人更轻巧、更自由。像“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些描述,是前人少有的。
厉以宁认为,李白的山水诗受谢灵运(大谢)、谢朓(小谢)和陶渊明的影响较深,如:
五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七古·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七绝的创作上,李白与同时代的王昌龄齐名。他的《清平调》三首当时曾广泛流传:
七绝·清平调
(唐)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但厉以宁认为,李白七绝宫词至多只是同王昌龄不相上下,也有一些评论者认为赶不上王昌龄。至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虽然是一首好诗,但不一定优于崔颢的《黄鹤楼》。
在五绝方面,李白有些作品是优秀的,如:
五绝·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厉以宁认为其五绝水平与王维大体上相当,并没有超越王维。
那么,李白诗路的创新究竟在哪里呢?厉以宁认为,李白的创新在于古体诗的创作。在古体诗方面,李白以前的任何一个诗人都不曾像他那样用七言、五言古诗来抒发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达到如此磅礴、如此夸张而又如此自由的地步。除前面已经提到的《子夜吴歌》二首外,这里还可以举三首为例。
七古·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七古·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五古·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上面三首古体诗,都以惊人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夸张标志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的创新。李白在感情的表达上从不压抑收敛,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象征其愿望时,他就借助于大胆的夸张、奇丽的幻想甚至神话,洒脱、奔放成为李白诗歌最大的特色,这是前无古人的。也正因为李白的情感和想象无拘无束,所以他最好的作品都是一些在形式上较少限制的古体诗。
厉以宁认为,李白某些描述闺怨或赠别的诗,即使是古体诗,如《春思》(五古)和《金陵酒肆留别》(七古),虽也受到一些好评,但仍停留在隋代和初唐水平。
五古·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七古·金陵酒肆留别
(唐)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至于诗的内容,李白在不少诗中反映了对现实的逃避,并多少带有消极的色彩,厉以宁对李白的这些特色不认同。他承认李白在古体诗上的造诣无人可及,但论及思想,李白并不能提供好的人生指导。
2002年,厉以宁路过安徽当涂李白墓时,写了这样一首五绝:
五绝·安徽当涂李白墓
厉以宁
太白长眠地,青山云雾里。
一生坎坷无,诗意从何起?
通过这首诗可以知道,厉以宁对李白是有较深刻的理解的。他认为在政治上,李白一生所遭遇的是冷落和放逐,即使在他最受恩宠的时候依然没能摆脱类似于俳优的身份;炼丹生活带给李白的仍是失望。可以说,李白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于恬淡安然的生活,也没有像苏轼、辛弃疾那样在政治生涯中有多方面的成就和作为,李白一生的坎坷充实了他的创作题材,丰富了他的感情世界,这就成了“斗酒百篇”的缘由。
正因为无法在现实中安身立命,所以李白的诗中总有深深的失落感。不幸的是,一些人将李白的狂放、消极看作是所有诗人应有的特色,甚至还刻意模仿。厉以宁1984年在安徽马鞍山采石矶太白楼前题过一首七绝,指出不应对李白有所误解。
七绝·采石矶
厉以宁
碧树丛中太白楼,楚天寥廓皖峰秋。
百篇斗酒无人学,捞月江心从未休。
在厉以宁看来,诗人李白希望告诉后人的,除了“举杯消愁愁更愁”,他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广博与深奥。我们应当从中领会,人的一生,难免会有所失落,甚至不能为自己的心灵找到安居之所。但是,这个世界自有生命力在,自有美和自由在,这些美、自由和生命力,不会因为个人的失意和社会的污浊而有丝毫损害,它们流动于宇宙天地间,可为敏感的心灵俯首即得。李白留给我们的启发或许即在于此。
2006年6月初,厉以宁到皖南考察,在宣城敬亭山李白诗碑前小坐。碑石上刻有李白的五绝《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厉以宁当即在导游的笔记本上写下两首七绝:
七绝·安徽宣城敬亭山,咏李白
厉以宁
其一
敬亭独坐望西川,烟雾绕峰蜀道难。
水阔江南无路去,孤云传意过巫山。
其二
孤云翠竹晓风凉,泣血子规望蜀乡。
太白有缘重到此,当惊绿雪茶更香。
(三)杜甫
和李白齐名的杜甫(712—770),是我国诗史上的又一个高峰。杜甫,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杜甫在青少年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期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此后在洛阳遇到李白,二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李白、杜甫后来又到齐州,分手之后又相遇于东鲁,分开之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见面。
杜甫中年时期怀才不遇,一度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安史之乱爆发后,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奔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后来又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为宰相房琯之事上书而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由于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在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杜甫又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回成都。严武死后,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了两年之后,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不久病死。
关于李杜之高下,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李白和杜甫,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他们之间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高下之争。有人说,少读李白,老读杜甫;有人说,狷狂之人读李白,沉郁之人读杜甫;还有人说,未经世事的人喜欢李白,历经坎坷的人认同杜甫。在诗坛中,李白以其昂扬、狂狷、飘逸的姿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鲜明的印象,而与其并驾齐驱的杜甫,则以更多元的形象展示了其绝伦的才华。在古代许多诗评家看来,也正是这种单一形象和多元形象的差别,构成了杜甫和李白的高下之分。杜甫的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者,有奋发驰骤者,有淡泊闲静者,也有风流蕴藉者,变化开合,出奇无穷。
但是,杜甫最大的成就,正如厉以宁所指出的,一方面在于他运用古体诗概括了社会与时代的特色,把现实中的许多悲剧写入了诗内,如《兵车行》《悲陈陶》《石壕吏》;另一方面,杜甫的律诗,特别是七律,则达到了新的高度,这是杜甫的创新。他遵守格律,但在内容上摆脱了限制。在他以前,不曾有人像他那样在严谨、工整、相对呆板的律诗中发挥抒情诗的作用,杜甫的抒情律诗打破了过去律诗的局限性。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和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运用自如。
此外,初唐的律诗是从五言排律发展而来的,因此,盛唐时期虽然有七律,但仍以五律为主,而杜甫则在七律上大显身手,这也是他的创新之处。
杜甫优秀的律诗创作,如前面已经提到的《蜀相》,还有一首《月夜》:
五律·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厉以宁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只此《月夜》一首,便胜过王杨卢骆。杜甫还有许多其他脍炙人口的律诗,如:
五律·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律·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富有哲理,一直被人们传诵。
在厉以宁看来,杜诗中最感人的要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
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描写在安世之乱中饱受兵祸而流落他乡的人们,听到官军打了胜仗,收复被叛军侵占的失地时的欢欣心情,非常动人。厉以宁1992年在湖南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牌坊前所写的七律中,就提到1945年8月15日晚民众在听到日军宣布战败投降的消息后,传诵杜甫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形。
七律·湖南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牌坊
厉以宁
今日有缘返故城,当年情景又重生。
路人相遇传佳讯,陋巷通宵爆竹声。
游子漫吟工部句,乡亲难禁泪珠横。
休谈往事随风去,血字牌坊血砌成。
杜甫的七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一首不朽的佳作。
七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在诗中,杜甫不仅感叹自己生活的潦倒、穷困,更由此想到天下穷人的遭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盼望穷人都能住上不为风雨所动的房屋。厉以宁1984年回到母校南京金陵中学时,特地去看望几十年前教过他的数学老师向培豪先生。向培豪先生这时80多岁,退休多年,一家住在危房内。厉以宁深有感触,想起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了一首七绝。
七绝·看望金陵中学向培豪先生
厉以宁
病躯白发住危楼,暗室窄梯墙碰头。
重读杜诗茅屋句,无权似我也知羞。
总之,杜甫和李白不同,他生长在奉儒守官的家庭,在性格上比李白要持重一些;他对于世人,也比李白更多一份关爱。综观杜甫一生,其思想始终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杜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厉以宁认为,正是这种完美的艺术和高尚的人格,才使得杜甫成为盛唐最伟大的诗人。
(四)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的一生可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前期“兼济天下”“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后期则“独善其身”“静读古人书,闲钓清渭滨”(《咏拙》)。白居易于贞元二十六年(800年)29岁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厔县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这一期间,白居易写了大量的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变色。44岁时,白居易因被斥“僭越”以及有伤孝道,而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使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佛道思想暗中滋长。后来唐穆宗爱惜他的才华,又把他召回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浩、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政混乱,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白居易极力要求外放,先后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在杭州时,白居易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引用。离开苏州的时候,郡中民众涕泣相送。白居易晚年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以刑部尚书致仕。75岁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唐宣宗也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厉以宁认为,白居易的最大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创作。《长恨歌》和《琵琶行》这两首诗可作为代表,它们不仅词藻优美、音律协调,而且人物塑造极具特色。白居易在诗路上的创新是显著的。
除《长恨歌》《琵琶行》外,白居易还以浅显易懂的笔调写了一些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诗篇,前面提到的《卖炭翁》就是一例。这里再举《新丰折臂翁》《上阳白发人》为例。
七古·新丰折臂翁
(唐)白居易
新丰老翁八十八,头鬓眉须皆似雪。
玄孙扶向店前行,左臂凭肩右臂折。
问翁臂折来几年,兼问致折何因缘。
翁云贯属新丰县,生逢圣代无征战。
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枪与弓箭。
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
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
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
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牒中有名字。
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捶折臂。
张弓簸旗俱不堪,从兹始免征云南。
骨碎筋伤非不苦,且图拣退归乡土。
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
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
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
不然当时泸水头,身死魂孤骨不收。
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老人言,君听取。
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
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七古·上阳白发人
(唐)白居易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在《新丰折臂翁》中,白居易写道:“此臂折来六十年,一肢虽废一身全。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这些诗句读起来令人心酸。在《上阳白发人》中,白居易刻画了白头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也对皇宫罪恶提出了控诉。
白居易的这些长篇诗作,在艺术上有巨大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以《长恨歌》而言,清人吴伟业的《永和宫词》和《圆圆曲》,词藻之华丽铺叙,叙景之委婉流畅,都明显地受到《长恨歌》的影响,虽然其中不乏名句,但从总体艺术水平看,同白居易的差距仍然较大。
厉以宁认为,《琵琶行》同《长恨歌》相比,更胜一筹。这可能同白居易遭贬后的遭遇和心情有关。《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即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他送客湓浦口,遇一沦落天涯的琵琶女,听其演奏,感其身世,“始觉有贬谪意”,感慨之余,创作了这首《琵琶行》:
七古·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表面上描写沦落天涯的琵琶女的悲惨遭遇,实则寄托了作者游子飘零、寒士沦落的感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全然不同于过去描写歌女的诗篇。不仅如此,一曲《琵琶行》中,最生动、最声情并茂的,莫过于对音乐的描写,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几句,对音乐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厉以宁指出,这种由音乐引发的诗情,在白居易之前,只有李白的两首“闻笛七绝”和杜甫的《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可以相比:
七绝·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七绝·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绝·赠花卿
(唐)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七绝·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但这四首诗都是七绝,同白居易的《琵琶行》无法相比,因此厉以宁认为,用长篇歌行写类似题材而又达到如此艺术高度的,《琵琶行》是古今第一。
白居易曾经把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包括“新乐府”)、闲适、感伤和杂律,他本人最为看重、意义也最为重大的,当属第一类,这也符合他一贯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但其实在后面三类诗中,白居易也留下了不少佳作,他晚年和刘禹锡拟作民间的《竹枝词》《杨柳词》《忆江南》等,更是开了后来词的先河,其中有很多朗朗上口的佳作,比如这首由民歌改写而来的《浪淘沙》:
浪淘沙
(唐)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又如这首广为流传的《忆江南》: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再如这首可以归类为“杂律”的《花非花》,以文艺且朦胧的手法,表达了往事的捉摸不定:
花非花
(唐)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在白居易留下的这类作品中,厉以宁最喜欢的就是这首《花非花》,他在1954年也曾写下一首《花非花·重读白居易词》:
花非花·重读白居易词
厉以宁
苦亦甜,甜亦苦,花瓣飞,终成土。从来祸福本相依,曲曲弯弯山上路。
但厉以宁的《花非花·重读白居易词》和白居易的《花非花》意境截然不同,白居易词朦胧而捉摸不定的情绪,在厉以宁的《花非花·重读白居易词》中,变成了豁达而向上的辩证精神。
与白居易的《花非花》创作于同一时代、同样代表了词的潮流的,还有刘禹锡的《潇湘神·斑竹枝》:
潇湘神·斑竹枝
(唐)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和《花非花》一样,厉以宁同样也很喜欢这首《潇湘神·斑竹枝》,1954年,他也写了一首《潇湘神·重读刘禹锡〈潇湘神〉有感》:
潇湘神·重读刘禹锡《潇湘神》有感
厉以宁
江上烟,江上烟,潇湘离去已三年。明月问君何时返,窗前风起却无言。
刘禹锡词中明月传达的神思,到了厉以宁的诗中,却又被风吹散了,读来真是精妙而传神。
在这里,还应当提一下李贺的诗。在后人的评论中,有时把李白、李贺、李商隐并提,称为“三李”。厉以宁不是这样看待李贺的。他认为,李贺有些七古写得不错,如《金铜仙人辞汉歌》、《雁门太守行》和《湘妃》:
七古·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七古·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七古·湘妃
(唐)李贺
筠竹千年老不死,长伴秦娥盖湘水。
蛮娘吟弄满寒空,九山静绿泪花红。
离鸾别凤烟梧中,巫云蜀雨遥相通。
幽愁秋气上青枫,凉夜波间吟古龙。
尽管如此,李贺的诗仍难以与李白和李商隐的诗相提并论,因为,李白和李商隐都开创了新的诗路,李贺做不到这一点。李贺的七古既逊于李白、杜甫,又逊于白居易。因此在厉以宁的读书笔记中,李贺未被列为一代诗风的开创者。也许因为李贺27岁就谢世了,如果他再活若干年,可能会有更大的成就。
当然,这并不等于厉以宁不喜欢李贺的某些诗。1976年,他写过一首七古《读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感》:
七古·读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感
厉以宁
大雾沉沉秦山缈,落叶纷飞咸阳道。
隆冬朝起又惊雷,长安城里行人少。
行人翘首问青天,世间是非何颠倒?
青天不语冷眼观,有情无情谁知晓?
天若有情应怜民,终年劳碌难温饱。
江淮农家四壁空,渭北田头尽饿殍。
天若有情应爱民,旷野坟上添新草。
壮汉岂因贫病亡,自相残杀一身了。
天若有情应知情,天既无情天该老!
(五)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初为“牛党”令狐楚赏识,被表为巡官。开成二年,因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推荐,中进士。“李党”王茂元爱其才,表为掌书记。后李商隐与王女结婚,被“牛党”视为“背主、忘恩”。从此他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漩涡里,无法摆脱,郁郁不得志。开始,他虽遭打击,但还有热情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想有所作为。到李德裕为相,朝政有些起色,他也比较积极。后来“牛党”上台,他再次受到排挤,到外地做幕僚,抑郁而死。
李商隐是晚唐诗风的代表。他与杜牧合称为“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可见他的重要性。和李白一样,李商隐也是位个人风格极为明显的诗人,正因为这种风格纯粹属于李商隐个人,所以往往众说纷纭、评价不一。
厉以宁对李商隐的概括是独到并有见地的。他认为,李商隐在诗路上的创新在于情感和辞藻的统一性。诗的情感和辞藻的美应该统一,感情通过辞藻表现出来。因此,修辞、声律、对仗和意境的融会不仅仅是形式的问题,它们同诗要表达的感情是统一的。
若要明白这一点,也许要对晚唐诗坛做一番考察。晚唐时期,诗人们因为感到盛世早已结束,所以往往有一种生逢末世的失落感。诗人们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难以有所作为,因此诗的创作开始转向诗人的心灵世界,表达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外在的一时一事。李商隐就是这一时期诗坛转向心灵的代表。
李商隐喜欢运用华丽的辞藻,喜欢用典,在意象的选择上跳跃性较大,但是这些都是为了服务于作品所要表达的心灵世界——唯有如此,精神的迷离恍惚、感情的深挚婉约和心情的抑郁彷徨,才能得到精确的表现。
因此,厉以宁不同意把李商隐的诗说成追求形式主义的看法。在李商隐以前,从来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后来西昆派诗人模仿李商隐,也只是略得皮毛,在词藻、感情、境界上远没有达到李商隐的高度。
李商隐的代表作主要是七律,除了前面提到的《锦瑟》《隋宫》《马嵬》外,还可举出以下几例:
七律·无题
(唐)李商隐
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其二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其三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其四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其五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其六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从这几首诗不难看出,李商隐的诗华丽、朦胧、喜欢用典,这在缺乏天才的诗人笔下,容易形成支离破碎、镶金嵌玉的感觉,但是,李商隐独能做到以艳丽通于浑融,同时在艺术上具有深邃的意味和完整性,这就是厉以宁所说的“修辞与情感的统一性”。
在厉以宁的读书笔记中,关于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段很有意思的文字,值得一提。
一段是:“无题就是无题,为什么一定要有个题目?不必去揣测:这是思念某个人,追忆某件事,还是另有隐喻?不要管这些,只求欣赏就行。能够欣赏,就会有回味。”
另一段是:“那么多典故,都能查清楚吗?未必。都能读懂吗?也未必。似懂非懂,没有关系,不求甚解也好。也许过一段时间重读,领会又深了一层。”这段评价不禁让我们想起元好问的两句诗:“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便是李商隐的诗是最难解的,但与其硬解,不如不解,就带着一点疑惑和不解读李商隐的诗,才是对诗人最大的尊重吧。
(六)陆游
唐朝是诗的巅峰时代,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足资继承的遗产,似乎也为后人设定了不可逾越的障碍。到了杜甫,唐诗已经足够成熟。到了李商隐,诗的题材和意象也已经足够丰富。在整个唐代,诗的题材、体裁、技巧、形式都已经发展完备,并且已被熟练掌握,因此随之而来的宋代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模仿的时代。与此同时,语言的发展逐渐趋向散文化、议论化,不再适宜于诗的表达,这也妨碍了宋代诸家在诗上的创新。
尽管如此,宋诗还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虽然难说超越了唐代,但也形成了独特的韵味。厉以宁指出,宋诗从诗路上说真正有创新的,当推陆游。在陆游之前,宋代有一些著名的诗人,他们写过一些好诗,比如,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七古《明妃曲》、七绝《泊船瓜洲》、五绝《山中》等。苏轼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的许多诗作不逊于唐人,如七绝《题西林壁》《海棠》《题惠崇春江晚景》等。而在苏轼的七古中,厉以宁最欣赏的则是他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七古·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宋)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但厉以宁认为,苏轼在词作上的成就大于他在诗作上的成就,他开了一代词风,创造出一条新的词路,但还不能认为他开了一代诗风或创造出一条新的诗路。
此外,宋初还有“西昆派”。“西昆派”单纯从形式上模仿李商隐,结果,不仅歪曲了李商隐的风格,而且还往往使后人误解了李商隐,甚至把西昆体的浮艳空泛同李商隐混为一谈。“西昆”之名,源于宋初杨亿编的诗集《西昆酬唱集》,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所谓“西昆”,是指神话中的西方昆仑群玉之山,相传该山为古代帝王藏书之所。杨亿等人将其比作他们供职的“秘府”,故称“西昆”唱和。西昆派的诗主要描写禁中生活,另外也写一些咏物诗,尤其爱模仿李商隐写无题诗,而表述的无非是一些叹离伤别、伤春悲秋甚至迷离恍惚的感情。西昆派的创作属于宋朝盛极一时的“学者”之诗,杨亿、钱惟演都供职于内廷藏书的秘阁,有良好的学识和词章修养。但这些学识和修养限制了他们,使得他们的诗几乎成了典故的堆砌,成了炫耀学识的工具,成了相互之间较量、比拟的通道,这样,诗本身的韵味和意境便荡然无存了。
北宋黄庭坚(1045—1105)写过一些好诗,他曾猛烈地抨击西昆派诗人,并曾提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可见他是有意开辟新诗路的。黄庭坚的《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就是得到厉以宁好评的七绝:
七绝·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
(宋)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但是,黄庭坚的生活范围比较狭小,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斋度过,远没有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那样丰富的经历,他似乎想开辟新的诗路,但只能选择在书本知识和写作技巧上争奇斗胜。厉以宁还认为,黄庭坚把杜甫和韩愈的诗作为最高的师法对象,以杜甫诗为形式,以韩愈诗的造拗句、押险韵、用怪字、作硬语为特点,这样,既学不到杜甫诗的真谛,又失之自然,所以谈不到诗路的创新。
厉以宁在读书笔记中写道,宋诗中真正谈得上诗路创新的,是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年,3岁时随父举家南迁。少年时即深受家中爱国思想的熏陶。29岁时,陆游应试名列第一,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为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所以竟在复试时遭除名。后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等职。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得到重用,只在福州、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的时候,陆游因触犯当道,被人弹劾而愤然辞官。陆游在家闲居一段时间之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任满后还乡。后又被召回,历任军器少监、礼部郎中,结果又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被罢官。此后,陆游便长期居于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终年85岁。
北宋的灭亡、南宋朝廷的苟安,激发了一些南宋文人昂扬的精神。陆游,因为满怀忧患意识,其诗作获得了新的动力和新的内涵。也正是由于心怀天下,陆游的诗超越了一己之情,达到了博大广阔的精神境界。因此,厉以宁认为,陆游的创新即在于以积极的抒情、而不是消极的感叹的方式,把爱国主义的诗篇提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这是前人没有做到或很少做到的。
长久的戎马生涯,国家的屈辱和个人的失意,使得陆游的诗既秉承了岑参诗的豪放,又满含着杜甫诗的悲壮特色。南宋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盛赞陆游,说在宋代的因袭模仿、亦步亦趋中,“惟放翁记问足以贯通,力量足以驱使,才思足以发越,气魄足以陵暴。南渡而后,故当为一大宗”。梁启超也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他在《读陆放翁集》一诗中称赞陆游说:“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能代表陆游这种风格的七古有:
七古·金错刀行
(宋)陆游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嶙峋。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
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七古·长歌行
(宋)陆游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螀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读后最令人振奋的是“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两句。
七古·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见城邑人物繁丽,云:西凉府也。喜甚,马上作长句,未终篇而觉,乃足成之
(宋)陆游
天宝胡兵陷两京,北庭安西无汉营。
五百年间置不问,圣主下诏初亲征。
熊罴百万从銮驾,故地不劳传檄下。
筑城绝塞进新图,排仗行宫宣大赦。
冈峦极目汉山川,文书初用淳熙年。
驾前六军错锦锈,秋风鼓角声满天。
苜蓿峰前尽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已学京都样。
七古·关山月
(宋)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以上四首七古体现了不同于盛唐时期七古边塞诗的诗路和诗风。再以七律为例:
七律·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宋)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七律·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七律·十一月五日夜半偶作
(宋)陆游
草径江村人迹绝,白头病卧一书生。
窗间月出见梅影,枕上酒醒闻雁声。
寂寞已甘千古笑,驰驱犹望两河平。
后生谁记当年事,泪溅龙床请北征。
再看陆游的七绝,除了前面已提到的绝笔之作《示儿》外,还有:
七绝·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
(宋)陆游
群胡束手仗天亡,弃甲纵横满战场。
雪上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
七绝·夜读范至能《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
(宋)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
七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68岁,年老多病,但壮志如故,雄风依旧。
陆游的诗并不限于一种题材、一种风格。厉以宁认为,除了积极抒情的爱国诗篇外,他的其他诗作也是高水平的。正如乾隆御定的《唐宋诗醇》中所说的,陆游“其感激悲愤,忠君爱国之诚,一寓于诗。酒酣耳热、跌荡淋漓。至于渔舟樵径,茶碗炉熏,或雨或晴,一草一木,莫不著为咏歌,以寄其意”。这说明他的诗中除了忠君爱国之诚,也有闲适隐逸之风。厉以宁特别欣赏的《临安春雨初霁》,便属于后一种风格,他把这首诗列为唐宋最佳诗作之一:
七律·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奉命出任严州(今浙江省建德市)知州时。到任之前,需先到京城临安办理手续。此次上任,是陆游在故里闲居六年之后再次入仕做官。久经散淡的生活,用世之心已淡,想不到又要出来做官。特别是看到临安的十里红尘、官场沉浮,不禁感慨万分,就写了这首诗。
同一类型的诗作还有:
七绝·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
(宋)陆游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
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七绝·农桑
(宋)陆游
农事初兴未苦忙,且支漏屋补颓墙。
山歌高下皆成调,野水纵横自入塘。
七绝·东关
(宋)陆游
烟水苍茫西复东,扁舟又系柳阴中。
三更酒醒残灯在,卧听萧萧雨打篷。
七绝·剑门道中遇微雨
(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从上面这些“闲适”风格的诗中可以看出,陆游堪称一个俯仰进退无不自如的大诗人,厉以宁特别喜欢陆游的原因,可能正在于此。
陆游所写的诗不仅从数量上大大超过词,而且,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陆游在诗的创作上开创了新路新风。虽然陆游的词也写得很好,但在宋代词坛上,还不能算作一代新路新风的开拓者。关于这一点,下面在谈词作时将会提及。
关于陆游的诗词,厉以宁1954年曾写过一首七绝,在1993年的《浙江绍兴沈园》中也有论述。
七绝·重读陆游《钗头凤》
厉以宁
酒寒手冷带愁行,旧梦新词叹薄情。
烽火边城人浪迹,锦书难托月空明。
七绝·浙江绍兴沈园
厉以宁
英雄老却奈何天,退隐镜湖心不闲。
身在沈园西北望,汴梁旧柳可飞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