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阳关曲》精品诗词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阳关曲

苏轼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就在产生那首卓绝千古的中秋兼怀胞弟的词章(《水调歌头》)之后不久,苏轼兄弟便得到了团聚的机会。熙宁九年(1076)冬苏轼得到移知河中府的命令,离密州南下。次年春,苏辙自京师往迎,兄弟同赴京师。抵陈桥驿,苏轼奉命改知徐州。四月,苏辙又随兄来徐州任所,住到中秋以后方离去。七年来,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而不再是“千里共婵娟”。苏辙有《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记其事,苏轼则写下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也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

月到中秋分外明,是“中秋月”的特点。首句便及此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盖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李贺就有“银浦流云学水声”的诗句)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江天一色,月轮显得格外圆,恰如一面“玉盘”似的。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有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没有游赏情事的具体描写,词境转觉清新空灵。

明月团圆,诚然可爱,更值兄弟团聚,共度良宵,这不能不令词人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但这里并未象“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苏辙《水调歌头》)那样挑明此意,结果其意味反而更加深远。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即有“离忧”在焉。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作者长期外放,屡经迁徙。“明年何处”,实寓行踪萍寄之感。这比子由词的涵义也更多一重。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词避开情事的实写,只在“中秋月”上着笔。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除文辞外,作者在声律上也有特色。作者后来有《书彭城观月诗》一文,引录原诗后说:“余十八年前中秋夜与子由观月彭城作此诗,以《阳关》歌之。”《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相合,等于词家之依谱填词,故此词也反映了苏轼“通词乐,知音律”的一面。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