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狱中题壁》诗词原文赏析|名句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狱中题壁

谭嗣同

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导读】

谭嗣同(1865—1898),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清湖北巡抚谭继洵子,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于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

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让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被惨害于北京菜市口,时称“戊戌六君子”。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

【原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③。

【注释】

①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投止”:也作“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开门接纳他。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②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置于袋中扑杀,执行人手下留情,诈死得脱,隐身酒肆为佣保。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须臾:片刻,短时间。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③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者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变法失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大肆迫害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不愿出逃避难,毅然决定以自己的热血唤醒民众。

【译诗】

避难出走者定会像张俭那样有人护身,

慷慨赴死者让人想起高节的义士杜根。

面对着刽子手的屠刀我放声仰天长笑,

去者留者彼此肝胆相照同像巍巍昆仑。

【赏析】

这是近代诗歌史上一首著名的绝笔诗,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高风亮节的精神写照。

诗的第一、第二句引用典故,借古喻今。说康、梁等维新派人士“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节的义士张俭,一定会得到民众的保护;而自己“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高节的杜根那样坚贞不屈,出来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张俭和杜根都是东汉时铮铮铁骨、正气浩然、志安社稷、很得民心的义士。诗人以张、杜二人喻康有为、梁启超和自己,说明他们与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斗争是正义的,深得民心的。诗的第三、四两句直抒胸臆,以明心志。诗人虽“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唯有一死,以酬圣主。“横刀向天笑”表明了他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气概。“去”,避难出走,继续变法,完成改良的大业,是自己的最大愿望;“留”,慷慨赴死,英勇就义,是自己的正义选择。诗人以巍巍昆仑作比喻道出了对“去”和“留”的认识:去者、留者,一样的悲壮,一样的崇高,一样的惊天地而泣鬼神,都是“昆仑山”,顶天立地,永世长存。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绝笔诗。诗歌使用比喻,引用典故,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两句,在前面使用典故之后,以面对刽子手的屠刀向天大笑的形象刻画,使全诗顿生“拔起千仞,高唱入云”的气势;又引入横空出世、阅尽沧桑的昆仑形象,更添雄风豪情、悲壮情怀,浩然正气跃然纸上,令人感佩,成为永世流传的名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