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草》原文解读|赏析综述|题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题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县,后迁居下邽(陕西渭南县)。他与李白、杜甫被称为唐代三大诗人。贞元十六年(800)进士。曾官校书郎,迁翰林学士。元和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五年(810)因援救元稹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留世作共二百八十余首,他一生创作以浅近通俗著称,力求老妪能解,雅俗共赏,流传极广。在中外影响很大。有《白氏长庆集》。

据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的应试习作。白居易将这首诗拿给大诗人顾况看,顾氏看到他的名字,笑着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拍案叫绝:“有才如此,居亦何难!”为之叹赏不已,白居易随之诗名大振。

【解读】

诗选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在那古老的原野上,草一丛丛,一片片,展眼望去,随着春风漾起柔和的绿波,一直荡去,很远很远。春去秋来,草有生有灭,一年必有一次枯萎衰亡,一年也必有一次新生兴旺。〕

第一层,写草“一岁一枯荣”的自然现象。

“离离”,形容草绿茸茸翠生生的样子,极为生动地写出了“草”姣好可爱的形象。“原”,开篇点题,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及“离离”之“草”的生长环境,扣紧了题中的“古原”。“古原”的色彩深沉而苍老,空旷而阔远,寂寞得没一点生气,沉静得没一点声息。但“原”前冠以“离离”,直接给“草”以盎盎生机与无限活力,又间接给“原”注进了勃勃生气。“原”是古色古气的原,带有荒漠寂寥的色彩,与题中“送别”的感情基调极为协调一致。“离离”二字使“草”和“原”的色彩由压抑而变为明快,由沉郁而变为欢畅。通过“离离”之“草”的描绘,使“古原”显得更为旷远而有气势。

第二句中的两个数词“一”,用得极妙,分别修饰“岁”、“枯”、“荣”三词。前“一”,指一年;后“一”,指一次,指“原”上“草”每年都有一次兴旺,都有一次枯萎。上联中的两个“离”和两个“一”字,读起来和哼儿歌一样顺口而有韵味。“枯”、“荣”紧承首句的“草”,意义上的衔接极为紧凑,上下句连接极为自然,读起来流畅,容不得人停息。“一岁一枯荣”,承上又启下。“枯”下启“野火”,凶残的“野火”向枯草施展它的淫威。这句诗言简意丰。“一岁”贯穿全年,含着“枯”、“荣”。第二个“一”字揭示了“草”的自然发展规律,用词平淡,但含义深长,此为白诗雅俗共赏的成功之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卷地腾空的燎原大火,只能烧毁草的枯萎茎叶,但它的生命之根深扎地下,生命之本永存。当严寒退却,春风吹度的时候,草又破土而出,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

第二层,诗人热情歌颂野草生命力的无比强盛。

“野火”,是“古原”上的火,是漫天盖地的火。“野火”,是黑暗与罪恶的象征。“烧”,形象地写出了“野火”烈焰翻滚,凶残不可一世。这样的“野火”对“草”的枯枝败叶尚且“烧不尽”,便可见“草”的无畏无惧。枯草面对“野火”而“不尽”,深刻地写出了“草”潜在的生命力。同时,也将“草”伏于地下伺机再起的骨气与“野火”的虚弱本质,表现得极为深刻感人。

“生”字紧承第二句的“荣”,表现了“草”顽强不屈和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吹”“烧”相对,两个动词写了两种对立的形象,愈显出“春风吹”的强劲与不可战胜。“野火”愈“烧”,“草”越“不尽”。“春风”“野火”进行着较量,“吹”和“烧”展开搏斗,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是“野火”败北,“荣”者新生。“春风”又与“离离”相呼应,“春风”使“离离”之“草”,更盛更茂;“离离”之“草”助“春风”之势,“春风”益强劲,古原“草”愈茂盛,相形之下“野火”也就愈见其虚弱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经历代人们传诵,赋予了它丰富的内含,具有极深刻的哲理,人们常用它来歌颂虽遭挫折而又重新崛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新生事物,而成为千古名句。

【综述】

诗通过离离草、野火烧、春风吹、草枯荣的描写,讴歌了强劲的“春风”,讥讽了“野火”的凶残,歌颂了春草不屈不挠的奋进精神,赞美了春草顽强坚贞的高贵品格;含蓄地表现了年轻富有才智的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与倾心报国的情怀。

哲理深刻,富有象征意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句,表现了一种不怕挫败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成为历代人们喜闻乐道的名言,鼓舞着人们对邪恶势力进行顽强的斗争。

诗的第一句,写“草”的今“岁”之“荣”;第二句,写“一岁一枯荣”;第三句,写今“岁”之“枯”;第四句,写明“岁”之“荣”,一环扣一环,衔接紧凑,错落有致。

诗的语言通俗流畅,清新自然,善用叠字(“离离”)和重字(两用“一”字),富有民歌风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