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炎正《水调歌头》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杨炎正

杨炎正(1145~?),杨万里的族弟,字济翁,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宁宗庆元二年(1196)中进士,被任以宁远主簿之职。历任大理司直,知滕州、琼州。其早年曾跟随辛弃疾,二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常有唱和之词,人品、气节、词风也与辛弃疾类似。著有《西樵语业》词集。

水调歌头

【原文】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 ,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 ,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

①何事:为什么。

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译文】

我手持酒杯面对欲坠的夕阳,在西风中沉默。问西风,为什么所有胭脂都做了颜料,将荷花染得红艳艳?放眼望去,江水在暮色中苍苍茫茫。离愁满江,已容不下远处飞来的大雁。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倚着阑干,在半醉半醒间,我愁怀难遣。

平生走过千万里坎坷的道路,行尽了大江南北,踏遍了浙西浙东。人生如寄,我想像陶渊明那样归隐起来。请问谁是收复中原的豪杰?谁能借给我浪迹江湖的小舟,让我做个钓鱼隐士?还是回头看看中原故土吧,归隐的决定不要下得太匆忙。

【鉴赏】

此词是一首秋日感怀之作。词人通过诉说自家身世,抒发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上片表达了秋日里词人的愁绪。开篇两句写日落时分词人把酒临风,不觉心生愁思,忽发奇问。“胭脂何事”一问,因发问无理反倒更为绝妙,暗指忧愁难以平复。“放眼”三句,词人将心中之愁比作江水,极言离愁的深广,想象丰富,比喻形象贴切。最后两句则与篇首“把酒”呼应,写词人想借酒消愁,却在似醉犹醒之间。

下片上承醉醒难分之意,抒写了报效国家与归隐田园的矛盾心理。前三句词人自诉其人生道路。“吾生”至“去作”几句,反映出词人因屡屡遭受挫折,未能施展抱负,以致黯然失意、憔悴不堪而又百般无奈的苦衷。词的最后两句却使词意猛然振起,说明自己依然心系国家社稷,不舍得归隐田园,希望还能为国家效力。

本词结构巧妙、张弛有致,情感曲折起伏,词风豪放深沉,艺术感染力很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