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题解】
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于中亚的碎叶城(今属俄罗斯)。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由县)青莲乡。少时“通诗书,观百家”,吟诗作赋,轻财任侠。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历江陵、洞庭、庐山、金陵、扬州。后西上,漫游云梦,寓居安陆,与宰相许园师孙女结婚。北上太原,东至齐鲁,游踪遍及大半中国,对社会生活颇有体验。天宝元年,经吴筠等推荐,应玄宗诏征赴长安,为翰林供奉。因抱负不得施展,且遭权贵谗毁,天宝三年春求去,作第二次漫游。同年,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为至交。此后,辗转于河北、东鲁、梁宋等地。62岁,病逝于当涂县。一生坎坷漂泊,涉历甚广,所受(纵横家、儒家、道家)思想影响庞杂。加之游侠精神,铸成傲岸不驯的性格。其诗猛烈抨击黑暗现实,藐视权贵,揭露统治集团的腐朽,为人民苦难大声疾呼;不倦地追求自由,热情地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诗想象丰富,感情奔放,意境波澜壮阔,语言明净华美,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善于从民歌和神话中汲取营养,结合运用神话、幻想和夸张等表现手法,开拓出瑰丽多彩的形象领域,把我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峰。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又有“谪仙”、“诗仙”之称。对诗歌体裁,能众体兼备,尤擅长七古和七绝。《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丁都护歌》、《静夜思》、《早发白帝城》、《梁甫吟》等,均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有《李太白集》。
李白大约在开元十三年,他乘船出峡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为期十年的漫游。在这期间,他结识了隐居襄阳鹿门的诗人孟浩然,他们磋商学问,论评时政,登临黄鹤楼赋诗作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孟浩然下过两次扬州,都在开元十六年进京求仕之前。《送孟浩然之广陵》写于浩然第一次去扬州,表达了李白对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解读】
全诗四句,诗意发展分两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老朋友孟浩然和我在名闻遐迩的黄鹤楼分别,他在花团锦簇烟波浩渺的阳春三月,乘船顺流直下,去到扬州。〕
第一层,交代了辞别的地点是“黄鹤楼”,时间是“烟花三月”,所去之地是天下最繁华的都市“扬州”。诗用多彩的笔描绘出了一派南国明媚的春光。
第一句,突出了辞别的地点“黄鹤楼”,给送别染上了一层深沉的文化色彩。
“故人”,指诗人的挚友孟浩然。“故”字,表明了李、孟交往时间之久,结下的友情之深。李白出峡后在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区域内漫游了十年,结识了颇负盛名的诗人孟浩然。年轻的诗人李白对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倾心敬慕。“故”字,洋溢着李白对孟浩然的无比亲昵与深厚情谊。“西辞”与题中的“送”字相照应,写出了“故人”的告别与诗人的送别之意。“辞”前“西”字,交代了送别之地的方位,长江中游蛇山上的“黄鹤楼”;所去之地的方向,长江下游的“扬州”。这样的诗句似信手拈来,毫无雕饰,令人颇有天然自成之感。故人辞“黄鹤楼”而去,这使得两位诗人的“告别”和“黄鹤楼”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传黄鹤楼是仙人乘鹤升天之地,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神话色彩的地方送别,就有了特别美的内含与情味。“黄鹤楼”历尽人间沧桑,饱经风云变幻,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是炎黄子孙勤劳智慧的结晶,它是灿烂文化的象征。两位诗人在这一特定情景中告别,使“送”与“辞”的含义更为丰富深沉,感情色彩更为清丽明快;同时,也赋予了“送”与“辞”历史的和文化的色彩。
第二句,极为形象地描绘了阳春三月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交代了“下”的时间、地点、背景及其丰富的蕴含。
“三月”,是一个很美的字眼,大自然赐予了它美的情彩;“三月”,是一个明媚的时节。“三月”前冠以“烟花”,更增添了秀丽的美色。“烟”,映着杨柳婀娜的醉态;“烟”,有着清淡缥缈的意象。“烟”与“花”相融合,呈现出了“烟花”浩渺无垠的景象。缥缈柔和的“烟”又衬出了“花”的艳姿丽色,使“花”的形象更为感人。“三月”,从整个空间写出了春花烂漫春烟弥漫日煦风和的一派春光,描绘出了南国阳春神话般美妙的境界。在这样的背景之中“下扬州”,其情味更浓,韵致更美。“下”紧承“西辞”,颇含“一帆风顺”之意,形象地写出了江流的奔涌,船行的疾速,一发不可遏止的气势。“下”的感情色彩极为强烈,它映照出了诗人对“扬州”的向往之情,更表达了诗人对密友乘船东去的思念。时人有“扬一益(成都)二”之说,扬州是天下第一繁华都市。孟浩然是在“烟花三月”的时节而“下”,沿途是“烟花”浩渺的美妙风光,“下”的是十里烟花的名都“扬州”。这对年轻的诗人李白来说,是百倍企盼千倍憧憬的。因而,诗人虽也有些许的惆怅,但毫无忧伤,精神振奋昂扬,激情澎湃,富有美妙的遐想。据有关专家考辨,孟浩然曾两度下扬州,这首诗为孟浩然第一次去扬州时送别之作。孟浩然为了实现自己的宏愿而东下扬州,其心境与“烟花三月”的春色极为协调。“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了美好的时令,美好的旅程,美好的扬州;写出了诗人美好的遐想,美好的追求;映照出了两位诗人之间纯真的情,笃厚的谊。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友人的乘船越行越远,望去愈远愈小,好像消失在明朗的天空中。只见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向遥遥的天边流去。〕
第二层,写出了“帆影”、“孤远”、“尽”的悠远缥缈的境界;写出了“天际流”的非凡气势,与悠悠满江情。
第三句,形象地写出了“帆影”渐远,“尽”于“碧空”的动态景象。“尽”字洋溢着美好的诗意,美好的遐想。
“孤帆”,形容只舟独帆。孟浩然登舟扬帆启程东下,在波翻浪涌的江流中,“孤帆”行进,固然有远离挚友孤身奋斗的惆怅,但更有奋然向上的精神。“远影”,映照出了“孤帆”悠远迷蒙的意象。“帆”“影”相承,“孤”“远”相衔,刻画出了船帆急流直下,而不可挡的势头。同时,也极为细腻地描绘出了伫立楼头昂首凝望的李白的神态,诗人的心神随“影”而“远”,直至“帆影”“尽”于“碧空”。“碧空”,湛蓝,深沉,无际。“空”前用一“碧”字,使天空变得晶莹透明,下面是清澈碧透的江水,上下辉映,幻化出一个阔大美妙的境界,自然地唤出了后文的“尽”字。“尽”字,意境极深,蓝的天,清的水,溶进远去的“帆”,化进逝去的“影”。这一美妙的境界,令人寻味,思悟。“碧空尽”紧承“下扬州”,“碧空”“烟花”上下辉映,整个空间美妙无比,整个境界烟花迷蒙。“孤帆远影”“下扬州”,又是一串美好的形象,十里烟花的扬州与“孤帆远影”融合在一起,境界更美,不但没有别离的“孤远”之感,而且使“帆影”充满了美好的理想与美好的憧憬。诗人李白感到挚友孟浩然东“下扬州”,虽是孑然一身,但是为了追求美好的未来,迎接美好的明天,一切别恨离愁都不复存在了。“下扬州”与“碧空尽”暗合,“尽”含着“下”,东下而“尽”于“碧空”,这里有难以尽言的意境美,韵致美。“下”映带出“尽”,“帆影”虽“尽”而友谊的潮水却奔腾不息。“孤帆远影碧空尽”,确实达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纯青的艺术境界。
第四句,通过“天际流”的宏观描绘,烘托出了李、孟的滔滔长江载不动,满江春水溶不下的情谊。
“天际”,意境远而邈。“天际”上接广漠的碧空,下衔流阔浪涌的大江。诗人伫立楼头,翘首望远,只见“孤帆”由近及“远”,由远及“尽”,只剩下向“天”之尽头滚滚而去的“流”。“流”,所描绘的是一派汹涌澎湃的动态景象。浩荡的长江波涌浪飞,一泻千里,涌向天际,奔向苍穹,万千的气象,磅礴的气势,壮观雄奇。孟浩然东下扬州,在浩瀚的“碧空”之中消逝了。“碧空尽”导出“天际流”,“帆”“尽”唯有“流”。“碧空尽”,饱含着送行人的“情”。“尽”字,映出了李白目送浩然时间之久,留恋之切。“唯见”,是对“天际流”的强调,它具有选择性,它把长江天际之“流”的放大镜头拉到了读者眼前,令人幻化出诗人面对“天际流”异常专注的神情。长江的水融进了诗人的友情,诗人的思念化进了“天际流”。滔滔的江水啊,几多悠悠的别情!
【综述】
此诗是写李白在黄鹤楼送别挚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现了两位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是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写得情景交融,情寓景中。前二句叙事,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烟花三月”的乐景,反衬送别的愁情。后二句,写“孤帆”在浩荡的“长江”上“尽”于“碧空”,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离去的无限眷恋,显示出诗人与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