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虞美人
风灭炉烟残冷,相伴惟孤影。判教狼籍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词译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那是屈原沉重的感喟。判教狼籍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那是你悲苦的叹息。
世上人皆浑浑噩噩,却活得简单快乐,若独清独醒,便活得悲凉寂寥。你的时代并不需要你。所以没有红袖为你添香,没有英雄为你温泪。
你始终是一个孤独者,在人生戏剧惨白的舞台上演出苍凉的悲剧。你是一尊华丽的雕塑,是情为你安上了那颗会滴泪的心。你永远是心的所有,唇是远离。
评析
本词有“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一句,有人据此推测是容若为好友顾贞观作的。与否如此,无法考证。但从本篇秉承骚踪,蕴含骚人之旨来看,此说还有颇有道理的。
首二句即以冷风、残烟、烛灰、孤影交织而成一幅孤寂凄凉的室内独居图景。“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他的,只有自己孤单的影子。他既是自感忧愁如此,漫漫长夜该如何打发呢?
借酒消愁吧。“判教狼藉醉清樽”,即是说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判教”“狼藉”,都是决绝之语,这就说明词人之愁并非一般愁楚,其中定然包孕许多痛切和无奈,否则他也不会大声质问苍天,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呢?“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这句质问,似也点明了词人为何会有满腔郁郁之怀。《楚辞·渔父》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显然,容若这句“为问世问醒眼是何人”正是由此化出。历史上,屈原因为独醒,所以悲愤太深,以致憔悴可怜。如今,容若因为清醒阅世,所以“闲愁”萦怀,以致孤清之感难以排遣。“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是何人”?还不是容若自己?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花间饮酒,李白《月下独酌》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由于此句中有“难逢易散”,所以这里的“花间酒”应指美景良辰时与知己(即顾贞观)畅饮的酒宴: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饮罢空搔首”,辛弃疾《虞美人》有“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也是抒发知音稀有,一人独居的寂寞与苦闷,词境与容若此句很像。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排遣,我还是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吧。但只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我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全词迂回曲折,结尾二句又绕到“酒”字,但此时已非“判教狼藉醉清樽”了,而是对酒产生了怀疑,心中隐忧赫然可见,这大概又是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吧。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