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秣陵①怀古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②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③,芳草何须怨六朝④。
【注释】
①秣陵:今南京在秦汉时期的称谓。
②十三陵:指明十三陵。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的陵寝,依次为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
③江左:指江东之地。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称江左。
④六朝:指曹魏、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
赏析
纳兰性德(公元1655年—公元1685年),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进士,为武英殿大学士相国明珠长子,为康熙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聚,醉后便一病不起,七日亡逝。享年三十一岁。纳兰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工于词。他的词基本全以一个“真”字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但细读却又感淡淡忧伤。其诗词在清代词坛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清廷入关后,采取怀柔政策,明十三陵不但没有被破坏,反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并长年享受祭祀。清廷以博大的胸怀,广揽前朝鸿儒遗老。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纳兰作为御前侍卫随康熙帝离京南巡,十月至江宁(即南京),康熙帝祭明孝陵。贵族出身的纳兰触景生情,从统治者的角度,写出了这首怀古诗。诗人开篇即以晚秋景象起兴,实写眼前归于寂寥的山色水声,继而以广阔的视角,虚写远在北京的明十三陵的萧萧晚树,尘埃落定,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这时诗人笔锋一转,却说如今中原的事业一如江南,大家依然过着和之前一样的日子,既然一切如旧,萋萋芳草又何必再去埋怨六朝的衰亡呢!语言质朴,抒情自然。著名学者王国维赞其曰:“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