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
孙辉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2014年阅读了《大数据时代》等书。你还记了读书笔记,时常翻看,重温自己感兴趣和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这些做法很好,应该坚持。
在答卷中你提出:“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不能确定所读的书对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价值?”这个问题涉及对阅读价值的理解。
前些年,有人将阅读价值分为“功利性阅读价值”和“超功利性阅读价值”。“功利性阅读”指有实际功效的阅读;“超功利性阅读”则指短期内难见功效的阅读。这种划分自有它的道理。但是,功利通常指眼前的功效和利益,含有贬义。就大学生而言,功利阅读与超功利阅读很难区分。为了准备考试,必须阅读与教科书相关的书籍;为了撰写毕业论文,需要阅读专业书籍;为了过级、考证,需要吸收大量实用知识。这算功利阅读还是超功利阅读?为了尊重大学生的自由选择,我避开了“功利”一词,把阅读价值分为直接价值与间接价值。不知你是否赞成这一区分?
判断阅读的直接价值比较容易。我们常说为用而学、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追求的就是阅读的直接价值。郑大新传院2014届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陈楠,从研一开始写学术论文。他经常去学校图书馆,阅读专业书籍和各种杂志,研究不同学者不同的理论主张,探寻自己的理论框架。在校学习期间,陈楠先后获得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郑州大学研究生优秀科研奖,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全国研究生学术论坛二等奖。这是阅读直接价值的体现。
大学生阅读不全是为了获取直接价值。有很多书籍,你去阅读它,获得的功效是间接的,不可能在短期内显现出来。比如阅读基础理论著作和文学作品,就难以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这类阅读的价值在于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性情,潜移默化地提升人的品格,对于观察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会产生深远影响。2014年12月17日,我到新华社四川分社与年轻记者就读书问题进行交流。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长江上游仍在砍树》的作者熊小立、黎大东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原稿的导语是“正当长江中下游百万军民奋战抗洪之时,长江上游地区大片森林仍在遭受数千把斧头和电锯的砍伐”,新华社播发时删去了“正当长江中下游百万军民奋战抗洪之时”这17个字。当时为什么会作这样的处理?我回答说:50多年前我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时,教我们文艺理论课的老师引用过恩格斯《致敏娜·考茨基》中的一段话:“我决不是反对倾向诗本身……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百万军民抗洪这一事实在当时人所共知,至于砍树是否导致洪水暴发,记者宜披露事实,不应把结论性意见强塞给受众。要让倾向从典型事件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受众在读了新闻作品之后,经过独立思考,得出同记者写作意图大体相同或者相近的结论,这才是新闻作品感染力之源。这篇600多字的短新闻播发后,国务院发出了“停伐”指示。从1998年9月1日起,四川省6个地、州、市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几十年前在大学学到的知识派上了用场,这算不算阅读的间接价值呢?
由于读者的需求和关注点不同,即使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会对其价值作出不同的判断。这有点像吃橘子:需要补充维生素C,橘肉有价值;需要美容,橘子皮有价值;需要通络化痰,橘瓤上的网状经络有价值;需要疏肝理气,橘叶有价值。在学习过程中,你首先要确定自己读书的目的,了解自己的需求。这两点搞清楚了,对阅读价值就容易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4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