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书读得越多越觉着知识有限?
牛一心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喜欢阅读学术期刊,特别是《国际新闻界》。阅读过程中你还注意做笔记,并经常翻阅。这种好习惯应予保持。
你在答卷中说,书读得越多,越觉着自己知识有限,这个问题令你困惑不解。为了帮你破解这一困惑,先讲一个“大圆”和“小圆”的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用大圆和小圆比喻人所获得知识的多寡。他说,大圆的圆周比小圆的圆周大。同样道理,掌握较多知识的人,比知识较少的人所接触到的无知范围要大。知识越多,越容易感到自己不懂的东西多。爱因斯坦把芝诺的这一比喻作为座右铭。他说:
“用一个大圆圈代表我所学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那么多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就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
“书读得越多越觉着知识有限”,这种感觉首先来自你们视野的开阔。高中阶段,除了教科书和辅导材料,你们阅读的课外书籍较少,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分支不够了解,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换一种说法,就是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而没有掌握。走进大学校园,尤其是进了图书馆,视野明显开阔。郑州大学图书馆拥有各类资源797.1万余册,其中纸本馆藏485.2万册,电子图书311.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118个,中外文电子期刊3万余种。置身于知识宝库,越是刻苦攻读,越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学然后知不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书读得越多越觉着知识有限”,这种感觉来自你们对知识的思考。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书读得越多而不加以思索,你就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你能有“知识有限”的感悟,说明你进入了边阅读、边思考的阶段。我也有同你类似的体会。比如,在研究“两个舆论场”这一课题时,我阅读了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一书。黑格尔说:“公共舆论是人民表达他们意志和意见的无机方式。”“无论哪个时代,公共舆论总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公共舆论又值得重视,又不值一顾。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着的本质基础。”我边阅读、边思考,发现至少有3个问题没有弄懂弄通:一是公众舆论中偏激情绪的交互感染;二是网络水军兴起的社会动因;三是网络谣言的滋生与扩散。于是,我抓住这几个“未知”问题展开学习和研究。及时发现知识缺陷,是继续学习的内在动力。
发现自己“知识有限”是好事,不是坏事。问题在于能否抓住这些知识缺陷,促成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方向转化。比如,我是农村记者出身,20世纪80年代中期调到新华社总社工作以后,发现自己的国际知识不足。为了补上这一课,我请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的同志帮我从部队测绘部门找来一个很大的地球仪,放在写字台的一角,经常转动、查看。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了重大事件,我都让值班秘书把相关资料借来,仔细阅读。外事部门安排我会见外宾,会见前几小时,我从国际部资料室借来几大本资料,尽量熟悉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情况。我把这种学习方法叫作“突击充电”。2007年8月30日,我辞去新华社总编辑职务,作为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力投入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的工作。全国人大与外国议会对等成立了103个友好小组,其中34个友好小组由我担任组长。为了履行职责,我在电脑上建立了国际知识资料库,下设3个分库:西欧西南欧资料库;西亚北非资料库;撒哈拉以南非洲资料库。分库之下是34个子库。弥补国际知识缺陷的经历使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学习好比盘旋上升的螺纹:学然后知不足,用然后知困惑。“知不足”就会想办法补课;“知困惑”就会下功夫钻研,把理解不清的问题学懂弄通。这种无止境的追求,蕴含着极大的乐趣。这就是“终生学习”的漫漫征程!
不知是否回答了你的问题?学习中如遇到其他困惑,尽管提出来,我们可以相互切磋。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1月10日
2013年12月12日,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作《把择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的报告。图为作者向学生展示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所说的“知识大圆”和“知识小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