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不可不读
杨壮阔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读书兴趣很浓,一年翻阅了上百本书。在读书过程中你采取抄录或者拍照记录的办法,将有用的资料存到云盘,反复阅读。这些做法很好,望能坚持。
你在答卷中说:“我只看经营管理、广告营销和传播类书籍。对文学名著不感兴趣,一看名著就头疼。”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困惑,一些年轻人都有类似的感受。2012年7月16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读图时代’青少年已远离文学名著”的文章,其中谈到,该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1671人进行的调查显示,56.0% 的人坦言“读图时代”导致越来越多青少年远离名著。有人认为时代或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理解困难,没共鸣;有人觉得名著篇幅太长,没耐心读下去。
文学名著是经过历史检验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文学名著的“真”是将社会状况和人的面貌、心态真实地再现出来;文学名著的“善”是倡导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幸福的向往:文学名著的“美”是力求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阅读讴歌真善美的文学名著,有利于丰富人生经验,提升人生境界,可见文学名著值得一读。
许多人的成长经历都留有文学名著的烙印。肖风在《冰心传》中写道:作家冰心小时候就喜欢听她舅舅讲《三国志》的故事。舅舅因为忙,有时接连几天都没有时间讲,7岁的冰心急于知道故事情节的发展,只得自己拿起书来边猜边看,居然把一本《三国志》看完了。随后,冰心又读了《水浒传》和《聊斋志异》。冰心10岁时开始读《论语》《左传》《唐诗》《班昭女诫》和《饮冰室自由书》。巴金对冰心的评价是:“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冰心一生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与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分不开。
中国作家是这样,外国作家也是如此。卢梭是法国哲学家、文学家。他的父亲嗜好读书,常常在晚饭后和卢梭互相朗读名著,有时通宵达旦。日复一日地读书,卢梭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后来,卢梭成为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这与他从小对文学名著的热爱不无关系。
有人对文学名著不感兴趣,很可能是觉得读名著没有多大用处。我在写给郑大新传院三年级本科一位同学的信中,把阅读价值分为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读文学名著很难产生直接价值,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文学名著对读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持久的,甚至过了一二十年,读者还会偶然记起名著的精彩片段。以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为例。我是20世纪80年代初读完这本书的。1997年3月27日,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杨凤山向新华社总社汇报典型人物朱彦夫的采访情况。朱彦夫14岁参军入伍投身革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杨凤山准备采写一篇人物通讯。听完介绍,我讲了一段话,就用上了十多年前从《鲁滨孙漂流记》一书获得的知识。我说:公元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塑造了一个英雄,就是鲁滨孙。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只要还能划水,就不肯被淹死;只要能站立,就不肯倒下。经过无数艰难曲折,他终于脱离险境,而且得到了大量产业。鲁滨孙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英雄人物。如今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需要发现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朱彦夫的现实意义就在这里。杨凤山经过深入采访,不仅写出了关于朱彦夫的长篇通讯,而且出版了一本关于朱彦夫的报告文学作品。十多年过去了,朱彦夫这个典型仍在激励着人们。2014年3月31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再次向全社会发布“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号召社会各界向朱彦夫同志学习。
为了使你能够很容易地找到文学名著,顺便向你推荐“在线读书网”,在那里你可以下载60部世界文学名著,包括查尔斯·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萨维德拉的《堂吉诃德》、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如果能静下心来读完其中的5本书,你也许就会改变对文学名著的看法。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1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