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感教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感教育?

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有的孩子因为受了点委屈就跳楼,许多孩子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离家出走、甚至自杀,这些都是缺乏抗挫能力的表现。因此,必须加强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第一,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意识,认识抗挫教育的重要性。许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对孩子保护有加。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其实,一个人受点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是很有好处的。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我国自古就有“自己跌倒自己爬起”的古训,家长要认识到,孩子要长大,将来必定要自己去面对社会、人生和生活中的一切。因此,有意识地让孩子受点苦和累,受点挫折,从而使其懂得人生道路的坎坷,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独立意识,以及应对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需要对孩子进行适度的挫折教育,让孩子直面挫折,学会应对挫折,才会让孩子生活得更好。抗挫教育尤为重要。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当人们遇到挫折时,高达九成以上的人会选择以下五种反应:攻击、退化、压抑、固执与退却,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于10%。大多数人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总是将失败的想法归咎到负面的事物上,习惯对自己一味地责备和否定,不懂得如何去调整负面情绪。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具备很强的挫折抵抗力的孩子就是那些在困境中依旧能够快乐前行的孩子。

第二,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很多情况下,给孩子带来最多打击的往往不是失败本身,而是他对失败的理解。“任何人做事,一开始都会有困难”,这个是必须要告诉孩子的。父母可以激励孩子坚持到底,不必把尽善尽美看得过重。不要迫不及待地为孩子提供帮助,让他们自己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迎接挑战。作为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常常是不稳定的,易受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情绪,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困难和挫折。这时,家长要及时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只要勇敢,一定能做好的。”“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看一看下次怎样做。”家长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失败作为教育的契机,引导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大胆自信地再次尝试。同时,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第三,对孩子的期望应合理,培养孩子正确地评价自我。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家长和老师应有客观的评价,并据此对孩子的成长提出合理的期望,激励孩子向恰当的发展目标努力。如果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当然,家长和老师如果总是挑孩子的毛病,贬低孩子,对孩子不抱期望,也同样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孩子缺乏自信,会逃避困难以求避免挫折。总之,对孩子不合理的期望会加大孩子遭遇挫折的概率。相反,家长和老师的合理期望可以引导孩子对自我进行正确的评价,对自己在实现目标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挫折能有适当的预测。这样,孩子心理上对承受挫折有所准备,当面对挫折时也就会客观、冷静地应对。

第四,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信心。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形成和改变有显著的影响。给孩子树立不畏困难、战胜挫折的榜样,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勇敢面对挫折的信心,还可以向儿童揭示出这样的道理:对任何成功者不应仅仅羡慕而更应敬佩和学习,世上没有唾手可得的成功,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正确适当地引导尤为重要。只要正确成功地加以引导和肯定,无疑是给了孩子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因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应采取正面教育的方法,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以适时地给孩子讲些有关挫折教育的故事,可以给孩子讲述伟人成长的经历、故事,“自古英雄多磨难”,世界上卓有成就的人,都是身经磨砺百炼成钢的。希望孩子以这些名人为榜样,不畏挫折。儿童生活中最好的直接的榜样就是家长,“身教胜于言传”。家长和老师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孩子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榜样。比如对孩子战胜挫折的经历,家长和老师应指导儿童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当孩子以后又面临挫折时,可以提醒他看看这些记录,向自己学习。

第五,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勇气。孩子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吃些苦,培养他承受挫折的勇气和能力。有了这样的准备,孩子才可能在今后少吃苦。不少家长也懂得这个道理,也教育孩子要不畏艰险、勇敢坚强。但这种教育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许多家长既不忍也不敢将孩子置于困难之中。然而,面对挫折能够坚韧不拔的性格,仅靠说教是无法培养的,经历挫折才有可能超越挫折。因此,家长在日常教育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孩子营造能轻易得到满足的生活环境,更不要阻碍孩子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炼的机会。挫折教育重要的并不是挫折本身,而是孩子在受挫后是否有恢复能力,是否有无所畏惧的自信心。其实,挫折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寻找幸福的能力,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家长要提高认识,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切不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困难都解决掉,把他们前进的障碍清除得干干净净。

第六,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我国孩子的弱点在于没有自主性,依赖性强。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在于父母的包办代替,让孩子缺乏自信,能力低下,使孩子丧失了自我实践的机会。如果对孩子过度地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习惯,以至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家长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要舍得让孩子吃苦,让孩子融入日常生活。对孩子不要太溺爱,让他吃点苦,受点挫折;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给孩子安排一定的自理任务,孩子能做的,父母绝不要包办代替。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