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笔记系统”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数字化时代的“笔记系统”

林耀圣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2014年读了20多本书。在阅读理论类书籍时,你不仅写笔记,还搜集相关案例,做到边读边练边消化。这些方法值得借鉴。

你在答卷中提出:“当就某一研究方向大量阅读专业书籍和文献时,如何进行资料整合,形成自己的笔记系统?”这个问题需要从“纸质笔记”和“数字笔记”两个层面来回答。

一、关于“纸质笔记系统”

由于人的记忆力有限,积累知识主要靠笔记。1981年,美国心理学家巴纳特以大学生为对象做了一项实验。他把大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在听课时自己动手写摘要和记笔记;第二组听课时看摘要,但不记笔记;第三组单纯听讲而不做任何笔记。测试的结果是:第一组大学生学习成绩最好;第二组次之;第三组学习成绩最差。可见对大学生来说,记笔记是牢固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提高积累率的有效途径。

古今中外,许多在写作上有成就的作家,都很重视自己的“笔记本”。果戈理有记笔记的习惯,总爱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传闻趣事、警句谚语随手记到笔记本里。有一次,他请一位朋友到饭馆吃饭。忽然,一份菜单引起了他的兴趣。果戈理拿出笔,往笔记本上抄写起来。饭菜都上齐了,他还在那里埋头抄写。他的朋友一气之下不辞而别。后来,果戈理在创作一篇小说时用到了这份菜单。果戈理说:“一个作家,应该像画家一样,身上经常带着铅笔和纸张。一位画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画成一张画稿,那很不好。一个作家如果虚度了一天,没有记下一条思想,一个特点,也很不好。”这段话对新传院的大学生同样适用。

年轻人好奇,经常问我究竟有多少本笔记。我可以告诉你,我有3000多本笔记本,排列起来占了书房的一面墙。我的笔记是整理过的:封面上写有“内容提要”;书脊标明笔记主题及年、月、日;前几页是笔记目录。所有笔记本均以时间为序存放。

在数字化时代,我对原有的纸质笔记进行了整理,将每本笔记的目录输入电脑,按日保存。每个月的笔记目录连成一个小型文本文件;每年12个月的笔记目录连成一个中型文本文件:每10年的笔记目录连成一个大型文本文件;50年的笔记目录连成《总目录索引》。如果需要从纸质笔记本中寻找什么资料,只要输入检索词,很快就可以查到这一资料记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的笔记本中,从书架上抽出即可。

二、关于“数字笔记系统”

1992年,我在继续使用纸质笔记的同时,开始用电脑记笔记。“数字笔记”按年、月、日排列。如果每天有几件重要的事情需要记入笔记,或者阅读过程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感悟,则应记两则或两则以上的笔记,不要把一天的笔记变成“大杂烩”。在“数字笔记”项下,每年建一个目录;在年份项下,每月建一个子目录。每天无论记几则数字笔记,都要在日期之后写上简明标题。经过这番整理,无论按时间检索还是按主题词检索,都很方便。

与此相适应的是建立“电脑资料库”。我的电脑资料库包括世界形势资料库、国内形势资料库、新闻理论资料库、新闻作品总库。在每一个资料分库中,建立若干个“子目录”。比如“新闻作品总库”下面建立“写作素材库”“报道思想库”“未定稿库”“已发表作品库”“已结集出版作品库”。“写作素材库”储存着写作时有可能用到的素材;“报道思想库”也叫点子库。在阅读和工作中受到启发,对于生活中某些事件有了新认识、新体验、新感受、新联想,要把这些突然萌生的念头输入电脑,存入“报道思想库”。“未定稿库”是基本成型的各类作品,只是主题思想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字还需要进一步增删。“已发表作品库”和“已结集出版作品库”含义明确,不需要解释。

未经整理的“纸质笔记”和“数字笔记”,往往显得杂乱无章;经过整理,分类清晰、重点突出、检索便捷,这是不是你说的那种“笔记系统”?

以上仅供参考。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日

《思想的盛宴》电子笔记的四个“文件夹”

《思想的盛宴》电子笔记中的“电子卡片文件夹”目录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